捕获

Limited industry prospects, hard work , unattractive salaries which seems to be widespread perception of traditional retail work. However, there are some excellent young still choose to work at the supermarket. How do they consider? And what‘s they catch for? Listening to the official explanation of  Vicky Chai from RMG Selection, you may know.

行业发展前景有限、工作辛苦琐碎、薪酬没什么吸引力—这似乎是人们对传统零售业工作的普遍看法。不过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依然选择在超市工作。他们是如何考虑的?又有哪些收获?

年轻人还想去传统商超工作吗?至少柴鹤娇看到的都是反面案例。

她是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罗迈国际(RMG Selection)的高级顾问,帮企业招人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在她的行业经验里,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总是最受欢迎的,每天能收到很多份简历,专业性很强的制造行业受欢迎程度也不差。但到了传统零售业,有时一天只能收到一份简历。

在和零售企业沟通的时候,柴鹤娇也能感受到这些雇主的纠结:“毕竟现在年轻人的选择比较多,怎么让优质的年轻人选择传统零售业,是他们现在非常头疼的问题。”

在智联招聘的《2015年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中,求职人数最多的十大行业里并没有零售,相反地,它成了跨行业跳槽最活跃Top10行业中的第二名—从业者纷纷离开它选择了房地产、互联网/电商和快消行业。而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2013年至2014年间,87%的零售企业缺岗率在5%至15%,个别企业甚至超过了20%。

原因不难推测。关店潮、电商冲击、利润下滑、销售额减少,相比热门行业,有关传统零售业的坏消息确实出现得有点频繁。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传统商超行业的工作辛苦、琐碎。大润发的行销部总经理叶淑芬则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超市工作意味着没有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和一些法定假期—毕竟人们有闲暇去购物的假期,也正好是超市最忙的时候。早上七八点钟上班、通宵盘点,甚至一整个工作日都没法坐下来休息,是这份工作的常态。

除去琐碎和辛苦,传统超市工作对年轻人而言最减分的一点,可能还在于这份工作的无趣和不时髦。每天和开架性质的日用商品和食品打交道,和库存及流水数字打交道,和中老年消费者打交道,和厂商及供应商打交道—工作流程中的大多数环节,接触到的大多数人看起来都跟有趣、创造性、活力、时尚感有比较远的距离。

而往前数十几年,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外资超市的工作机会之所以令人羡慕,一方面是它们代表了当时最时髦最受欢迎的零售业态,一方面知名外企的光环、更规范的企业管理和充分的学习机会也为它们加了分,但如今,这些优势几乎已经完全不再。

与此同时,电商业的快速发展让传统商超业态整体衰落,高强度的工作并不能带来类似互联网行业一般的高薪……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去传统商超工作,成了一个差劲的职业选择呢?

我们在采访中看到了几个不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的简历堪称优秀,他们原本也可以有所谓更好看起来更炫的职业选择,但他们最终决定在传统商超工作,作为普通店员,从通宵盘点的工作开始做起。那么他们为何会做此选择,他们在工作中到底经历和体会到了什么,他们能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这是我们这篇文章想要解决的问题。职业选择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定理有范式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以高薪、热门度、发展空间和行业趋势作为参考维度也无可厚非,所以文章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依然无法确切回答,但希望这些年轻人的故事能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思考。

A 本质上,这是一门体量不小的生意

MBA毕业后该去哪里工作?这个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一样重要。读完复旦大学MBA的周舰在毕业时正好看到了家乐福的MBA招聘计划—这家在中国业绩不甚理想的法国公司从2014年开始,就会在一些MBA院校里做宣传,寻找有3至5年工作经验同时对商业运作有所了解的年轻人,它希望将这些人直接培养为拥有更多决策权的店长甚至区域级管理者。

“不是每个500强公司都能拿出这个职位给一个刚毕业的MBA学生。”尽管毕业时还同时拿到了民企、外企和创业公司的offer,周舰最终还是选择了家乐福,他更看重这个平台给予的发展空间。

培训店长并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只有了解一家门店运作的各个环节,才能做好它的管理者。因此当大多数MBA都西装革履地坐在办公室时,周舰正在门店里学习一只柚子该怎么定价、订货、陈列和促销。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他都在门店轮岗,从管理商品的生鲜、纺织、杂货,到给门店提供支持的收银、人事和财务,这些内容他都要学一遍。每种商品至少有几十种不同的品牌和品类,他也必须要对它们有所了解。

通宵盘点成了周舰做过的最辛苦的事。家乐福的一家门店有大约4万种单品,盘点时需要对它们一一核对。既要完成庞大的工作量,又不能影响正常营业,盘点通常要从晚上十点半持续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周舰在轮岗期间参加过3次盘点,白天上完班,晚上立马继续工作。

不过相比工作的辛苦,以及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偏见”,周舰更看重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收获—他目前正在学习的,是如何管理一个有两三百名员工、每天库存1000万到3000万件、年营业额高达几亿元的门店—在他这样的年纪,就能有权力经营这样体量的生意,这是他很看重的机遇。

周舰说这份工作让他更明白商业是怎么一回事。“零售行业的每个部门都有职能细分,细到很多局外人想象不到。”他并没有表态自己是否会一直留在这个行业,但他认为如何事无巨细地做一门生意,管理一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店,对任何行业来说都是难得的经验,“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一个公司有很多很多部门,你总有学不完的东西。”

B 打破规则,改变现状,最辛苦也最开心

从在中国读本科,到去美国读研究生,于熙涵做过包括金融、物流、市场营销在内的6份实习。在尝试了不同方向的职能工作后,最后一份助理采购的工作让她意识到自己更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我的这份工作除了要接触供应商,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门店员工,他们都是站在一线服务顾客的人,他们会反馈各种问题,让我更实在地了解如何改善我的工作。”在美国沃尔玛做了一年采购之后,于熙涵回到了中国。

从对一个商品有初步的想法,到协同供应商做开发、定价,并最终送上货架,每个环节都必须有采购的参与。而其中,和供应商打交道成了于熙涵工作里最有挑战也是最有意思的事。

早在回国以前就已经有人告诉过她,中国本土供应商只负责接单,设计能力并不强,这不利于它们向零售商提供有差异性和竞争力的商品。“但我不会考虑这些。供应商不懂设计,可以培养他们。不能因为不懂设计就没有自己的想法,跟着大家做一样的事情。”为了让供应商的商品不再从众,能做出不一样的产品,于熙涵曾找美国沃尔玛的供应商要过一些当时市场流行趋势的参考,并推荐给自己在中国的供应商一起学习。她还从国外引进过一个供应商,在卖场里推出了一款售价只有59元的穿衣镜,这款镜子由于性价比高,还被一个网红分享到了网上,并在刚上市时就成为了沃尔玛家居部门的销售第一。“打破规则,改变现状,这是最辛苦,也是最开心的。”2014年于熙涵拿到了沃尔玛最佳采购的荣誉。

在超市工作的这两年让于熙涵变得更务实。沃尔玛中国有400多家门店,由于商超的利润微薄,基本都是靠量来实现盈利,因此哪个商品卖得不好,马上会被反映出来。“这个数据,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可能每隔一个时间段检测一次,但我们是每天,你早上来办公室,数据就挂在你头上。”这种压力反倒成为她做采购工作的乐趣,让她可以时刻审视自己的工作。尽管于熙涵也注意到,的确有消费者正在离开商超大卖场,他们的部分失望来自于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的不信任,“但这些问题,作为采购是可以去改变的。”于熙涵认为正因为如此,超市更需要有好的采购去扭转人们对超市的认知。

CBN: 超市似乎被看做是一份不吃香的工作,那它有什么可取之处?

C:零售行业周期比较短、节奏非常快,所以它会培养员工的抗压性和应变能力。比如店长,他们除了要了解整体的周边环境,也要考虑所有的员工,因为人多的时候事情就比较多,他们需要思考怎么把控事情的整体。这份工作还会培养他们的商业判断能力,哪些商品有利润,哪些商品认可度比较高,货物到位后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地展现给顾客,这都是很大的锻炼。

CBN: 相比现在比较火的金融或互联网行业,超市的管理类岗位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发展机会?

C:现在这个行业的确受线上冲击比较大,但传统渠道有它不可取代的地方,总有人会选择线下购物,它不会完全消失。其次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会有培训,但涉及到金融和互联网,更多是一些中小型公司。虽然它整体机会比较多,但流程并不完善。商超大卖场里大型企业更多,会给员工提供一些领导力培训或出国培训的机会。而且这个行业机构庞大,岗位轮换机会多,能够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多。这些知识,不管是在行业内部还是外部,都是有互通性的。

CBN: 零售业的这种培训相比其他行业算是比较多的吗?

C:零售行业的薪酬存在局限性,企业会给员工很多内部培养的机会,从公司内去提升一批人。所以年轻人选择大卖场超市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做了几年后,综合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CBN=CBNweekly,C=Chai Hejiao)

阅读更多原文,请点击:http://www.cbnweek.com/v/article?id=21254&fromcbn

To Read more, please click: http://www.cbnweek.com/v/article?id=21254&fromc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