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 Newspaper

Great Loss of Financial Products in Foreign Banks – RMG Partner on 21CBH

余值“蒸发”谁之过?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巨亏纠纷不断 一场六千多万元理财产品官司,耗时两年多、律师费1000余万,最终以银行赔偿客户5300万告终。然而,这仍仅仅是一个开始。 2011年7月2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支行赔偿宋文洲5300万理财产品损失,并解除相关合同。根据宋文洲代理律师在法庭上的估算,如果审判日最近的赎回日赎回产品,余值约450万元。然而几个月后,宋文洲想动用资金时,却发现账户中并没有这笔钱。 “因为没有急着动这笔钱,所以一直没有过问。等到想用钱时,发现钱突然没有了。”宋文洲说。 宋文洲的代理律师毛博告诉记者,赔偿的钱是投资中的损失,并不包括理财产品剩余价值。“在庭审时法院曾询问双方,是选择赔偿损失,还是让银行赔偿全部本金同时保留剩余理财产品。当时我们的回答是都可以,而渣打银行表示,只能赔偿损失。” 4月19日,记者致电渣打银行宋文洲开户的中关村支行行长张永新,他表示根据公司规定,不能给予任何回应,其后记者向渣打公关部人士提交了问题,但只收到了一份颇为官方的回应,称“对所谓余值的主张,已超越了生效判决内容,于法无据 ”,对于记者询问的细节并未回复。 金融海啸以来渣打理财产品巨亏已经不是新鲜事,然而,此前的“苦主”们抱怨的大多因为银行高估其风险承受能力,没有完整揭示风险,宋文洲遭遇的则是银行拒绝其赎回指令,以及法庭宣判后理财产品余值“蒸发”的新问题。 账户余值之争 金融海啸后外资银行理财纠纷不断,“宋文洲案”只是其中的一例,但金额巨大。 2008年3月,宋文洲购买了两款“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系列-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投资理财产品,代号分别为QDSN08012E(CNY)和QDSN08017E(CNY)),均包括AB两个子计划。以QDSN08012E为例,A计划为美林1.5年期欧元银行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B为美林2年期欧元股票挂钩非保本结构性票据。两个产品结构类似,只是挂钩的股票略有不同。 根据产品说明书,如果A符合到期既定条件,将自动转为B,若未符合到期既定条件,随时可转换票据到期终止。子计划A的到期日为2009年9月21日,子计划B的生效日预计为2009年9月28日,到期日为2011年9月28日。 但与很多客户到期后发现产品巨亏不同,2008年5月,宋文洲已经向银行要求赎回,但渣打银行拒绝其请求。 渣打的理由是,产品说明书中的16.1条约定A计划不能提前赎回,提前赎回只针对B计划。但宋文洲出示了签约时的录音文件,渣打银行当时的客户经理曾表示“产品是可以提前赎回的”,该客户经理也提供了相关证词。 最终法庭认定,渣打银行的AB合同都应可以赎回,渣打银行拒绝宋在A计划期间赎回的请求,但在A计划转化到B计划后,宋可以提前赎回产品,却没有行使权利。所以判定渣打银行承担A计划期间宋文洲的损失,赔偿“应以宋文洲提出赎回的申请之日,至理财产品由A子计划转为B子计划,首次开放赎回日的损失为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件审理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财产品A计划到期,并自动转至B计划,直到2011年9月28日B计划到期前,理财产品的余值仍然在变动中。但由于法庭认定的是所有A计划期间的产品损失,且银行提供了A计划转为B计划首次开放赎回日的产品市值,因此并不难计算。同时,法院也计算了庭审期间的最近一次赎回日的票据市值。 宋文洲和律师认为法庭的判决非常明确,银行赔偿的5300余万元是“投资额减去产品余值”计算出来的,即产品余值(450余万元)不包含在损失数额之内。“法院判决解除双方理财委托,该产品余值仍在我名下,归我所有,仍应由我随时行使,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宋文洲称。 他告诉记者,在发现余值不见后曾致电法官,法官回复称,这是不用写在判决书中的基本常识,而且渣打银行的律师也曾在近期专门致电诉讼案件承办法官予以确认。不过记者并未获得法官电话,也未能与渣打的律师取得联系。渣打银行对于此事的一份声明中称“对所谓余值的主张,已超越了生效判决内容,于法无据。”“就合同和判决内容的相关争议,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远忠律师认为,宋文洲和渣打银行签订的合同已经没有办法履行,需要解除,合同解除以后应当把剩余资产还给宋文洲。“合同解除要返还原物,没有办法返还的要赔偿。”双方的僵持仍然在进一步升级。在4月12日宋文洲给渣打银行去函后,4月17日渣打银行回复宋称:“对于您通过宋文英女士口头提出的索要QDIISN08017E(CNY)及QDIISN08012E(CNY)理财产品项下所谓余值的要求,我行已于3月27日通过电话口头明确答复宋文英女士,表示我行在该两款理财计划项下对您已不具有任何给付义务 ”。18日宋文洲再次致函渣打表示不能接受,并已将该事投诉至渣打总部,但尚未收到回复。 4月19日,渣打银行给记者的回复依然如前,但宋文洲称,渣打银行已经在寻找私了途径。 管理制度之乱 宋文洲表示,这件事让他不再相信外资银行,虽然以前认为他们是国际大银行,但发现国内和国外服务水准相差太多。在案件频发、客户不满背后折射出外资银行的管理掣肘。 宋文洲回忆称,当他签署理财产品协议时,中关村支行的支行行长和当初他开户时的支行行长已经不是同一个人,现在的支行行长又有更换。而现在的客户经理也早已不是当初邀请他开户的客户经理。 外资银行的跳槽频率普遍高于中资银行。负责银行业招聘的罗迈国际(RMG)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曹迪估计,外资银行人员的流动率大约在20%-30%,而询问100位中资银行的员工,仅有5-6个员工表示愿意移动。 “外资银行的跳槽率比中资银行高。而渣打银行的文化较为激进,主要看业绩,不管员工用什么样的目的来达到。”另一位银行业招聘顾问称,在这种文化下,招聘不论背景,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磨合后留下,但离职的人也不少。 这种人员流动既包括上层领导也包括下层员工。“这种流动必然会对客户带来影响。”该招聘顾问向记者描述其中的逻辑: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中有很多高风险产品,如果客户没有好的收益会抱怨理财经理,理财经理不开心,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离职。而下一任客户经理根本不了解客户和当时的情况,就会推脱,或者告诉客户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此时问题虽没有解决,但客户已经觉得精疲力竭了。 “这是所有外资银行的通病,因为中资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会跳槽如此频繁。”她认为。 一位前渣打银行高管表示,“所以客户告银行的案件特别多。” 外资银行的另一个陷阱是,讲究法律和合规,所以强调客户经理无论客户是否理解,一定让客户签署对银行有利的条款,以避免出事后的责任。他认为,因为客户经理非常年轻,对产品理解不了很容易造成错误销售,如果客户走了,就将是损失一大资金,所以要不计一切代价稳住客户。 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压力大,进一步增加了服务水准较差的可能性。“如果6个月内做不出业绩,随时可能走人。所以你去外资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可能会先让你做一个五年期定存。”前述渣打银行高管说,客户经理想的都是怎么卖产品,很难为客户服务。 对于宋文洲的遭遇,该高管分析,销售误导和为了留住客户不让客户赎回都是非常可能的。 而纠纷频发对于外资银行这些年是否有所反省,前述渣打高管的感觉是“没有任何影响,就是店大欺客。中国地区不会反思,如果反省也应该是英国总部进行反省。”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04/20/content_22392.htm?div=-1

Read more ...

Gray Shade of Offshore Customer Management in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 RMG Partner on 21 CBH

渣打不是个案 外资银行“离岸客户”管理灰幕 当渣打银行对其私人银行员工吴伊甸涉嫌帮助农行支行长孙锋洗钱一事三缄其口,一位渣打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关键要素,或可揭开偶然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必然逻辑。 据该人士透露,为拓展市场,渣打私人银行部曾在2011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大力拓展离岸私人银行客户的动作,其中不乏一些较为激进,甚至有违规嫌疑的行为。吴伊甸正是在此期间入职,而她的外籍身份也更便于为国内客户办理离岸业务。 在中国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以离岸业务见长的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时,遇到了不少困惑。一些较为激进的外资银行大胆打“擦边球”的同时,也累积了风险。 不过,该人士称,如今渣打策略已经修改,不再向客户经理下达离岸客户指标,重新转向在岸业务。与此同时,中国区私人银行业务条线也已经整体降级,由直接向新加坡总部汇报改为向香港汇报,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在渣打的总体业务中亦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 记者就此事向渣打银行公关部人士求证,但截至发稿前,仍未收到回复。 “离岸客户”纳入考核 对于外资私人银行而言,外汇产品、全球化布局是其优势所在,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些银行背后还暗藏“输送客户”交易。 一位前外资银行私人银行部高管、后转投中国某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部人士透露,向国外介绍客户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他任职期间就存在,但根据每次负责人的不同,策略会有所变化。该人士从2008年开始任职外资私人银行部,并于2009年离开。 渣打的改变从2011年1月开始。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名字——魏元科(Ryan Gwee),2011年1月底被任命为渣打银行私人银行中国区总裁,彼时他已经在渣打私人银行任职超过10年,在新加坡和香港担任过多个管理职位,获任前担任渣打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主管。 2011年1月之后,私人银行部的业务发展策略开始向移民和资产转移倾斜。一位前渣打员工称。推荐海外私人银行客户亦被纳入内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考核指标,甚至包括“要在国外完成盈利和存款”指标。 渣打私人银行2011年3月14日的联合每日报告显示(下称“3.14报告”),每位客户经理的名字后面,除了“已经存在”和“2011年新增客户数”栏目外,额外增加了一栏“Throw”,细分为“Cases Thrown”和“Successful Cases”。 “之前没有Throw栏。”前渣打员工解释,“已经存在”和“2011年新增客户数”代表的是内地客户情况,“Throw”代表的是内地客户经理推荐到海外渣打私人银行客户的情况,其中“Cases Thrown”代表推荐的客户数,“Successful Cases”代表成功推荐的客户数。 3.14报告显示,不少客户经理已经有成功案例。东部区域一共推荐了6位海外客户,成功3位;南部区域一共推荐了5位客户,成功2位;北部区域一共推荐了13位,成功7位。从总体数量上看,海外客户已经占相当比例。 此外,当日报表还显示,从2011年1月1日到3月14日,中国区新增在岸客户25位,新增离岸客户13位,新增的海外客户数量几乎占内地新增客户的一半。其中,一位名为“Cindy Jiang”的客户经理的海外业绩居首,一共推荐了6位海外客户,成功4位,但其内地客户数量为零。 但前述转投某中资私人银行人士称,这不符合常理,基本上不会出现一名客户还不是在岸客户就已经成为离岸客户的情况,“一定要先在国内开户后,再推荐过去。” 但前渣打员工笃定地称,Cindy Jiang没有任何在岸客户管理经验,只做离岸客户。“2011年5月前,渣打每日报表都有离岸客户指标。但后来去掉了,改在私下统计。” 设立香港结算中心 王伟(化名)是当时渣打离岸私人银行客户中的一位。 在印有渣打私人银行抬头及某内地分行地址的纸张上,王伟申明“2011年1月,本人在**(某内地城市)渣打银行私人银行中心要求,渣打私人银行经理陈俊安协助开立香港渣打私人银行账户做投资用。特此证明。”落款为王伟签名及联系电话。 前述渣打私人银行人士称,王伟还不是内地私人银行客户,客户经理就直接对其进行海外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当时,为了发展更多离岸私人银行客户,渣打银行为内地客户直接在内地开设离岸私人银行账户,尽管这与相关法律有所冲突。 “过去也有香港客户经理来内地拜访客户,但不能直接帮助客户开户或者办理业务。一方面,大陆规定不可以在内地的营业网点中做海外业务,另一方面,根据国外规定,需要有‘号码’(当地从业资格)的人才能开户。” 但这两者都有办法规避。前者可以在银行营业网点之外的场所办理,后者则要借助部分客户经理的特殊身份。 “获得‘号码’的两种方式,找在国外有资格开户的人,或者把国内的客户经理变成有资格的人,显然前者容易得多。”前述人士介绍。 同魏元科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其两名下属——陈俊安(Sean Chen)和Vivian Tang,二者及魏本人均为新加坡籍,都拥有国外开户资格,陈即为王伟证明中提到的客户经理。 此类客户经理多为外籍人士,知情人士称,“因为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开户不需要摄像,所以很容易进行暗箱操作。” 据该人士透露,为了推进这一策略,渣打中国区私人银行还在香港设立了结算中心,把中国内地推荐来的海外客户的需求放在同一个结算中心,产生的利润可以为境内的业绩评定加分。甚至对客户经理许诺“将来有一天客户积累多了,可以直接去国外做客户经理。” 一名在渣打私人银行成立初期即任职的人士称,简而言之,过去是通过“卖客户”获得提成,但并不正式,很多承诺不了了之,而结算中心的模式较正式,但其实“算也算不清楚”,后期做不下去。 但上述结算中心做法并未获得渣打官方确认。 中外资模式之辩 渣打私人银行的如上变局背后,是外资私人银行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困境。 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私人银行主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离岸资金,拥有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许多富人将财富交由设立在此的私人银行管理,私人银行甚至定位为“离岸私人银行”,为离岸人士“管钱”并满足他们巨额资金的投资需求。 “在香港和新加坡,外汇没有管制,客户经理可以背上其他区域的指标,而在中国这是违法的。”一位新加坡本地银行的私人银行人士称。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渣打银行前中国区私人银行总监陈庆(魏元科的前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要加强在岸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陈1997年入职渣打后,一直在国内工作,直到2010年8月离职。。 陈庆认为,与私人银行传统的“离岸”财富管理不同,中国内地私人银行市场将是“在岸”市场。她说,在中国发展私人银行不能局限于财富管理模式,银行应该整合自身在企业银行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与陈庆共事过的一位渣打私人银行员工认为,当时渣打是所有外资银行在岸私人银行中最好的,拥有会所、专属会客区等良好的硬件设施,以及35岁以上、5年以上公司业务或个人业务从业经验的本地工作团队。 2011年下半年,魏元科离任,渣打新的私人银行部总裁低调上任。知情人士称,其英文名为Sherry,过去在渣打银行负责培训。 由于其至今尚未公开露面,外界难以得知如今渣打中国的策略,但据知情人士称,目前,渣打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回归常态,更加注重在岸业务的发展。 4月19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渣打中国区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整体降级,执行低成本路线——降低总体薪金;并由过去直接向总部汇报改为向渣打香港私人银行部汇报。此外,现在的薪酬由和内地、海外双挂钩改为只和内地挂钩,内地不再背负新加坡和香港的业绩压力。 不过,亦有观点认为,外资银行在国内很难开展在岸业务。一名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人士认为,外资银行主要的优势是外币产品和离岸业务,在国内的主要客户基础是在华的香港人或其他外籍人士。与中资银行相比,无论产品的多样性(尤其是人民币理财)或是客户规模都不能相提并论。 一位猎头公司人士透露,很多在华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都非常少,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也只有“个位数”。而记者了解到的一些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动辄超过百位,仅一个私人银行中心的客户经理就可多达几十位。 此外,客户数量上,外资银行也远不能和中资银行相提并论。 就个别客户经理而言,通常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可有70至100位客户,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还要将客户转给其他客户经理,而外资银行客户经理常常在寻找客户的窘境中,有的只有20或者30位左右客户。 总量上,多家中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过万,例如2011年末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约为2.4万人,而股份制银行也都为“千”级。但一些外资银行只有“百”级别。 人事更迭频繁 外资银行中高管“空降”的案例并不少见,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不了解中国的法律”,且通常会引发一系列的人事变化。 据前渣打员工介绍,2011年上半年,魏元科、陈俊安和Vivian Tang,分别担任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私人银行主管的同时,原有高管或离职、或调任其他部门,原有客户经理也大量离职。管理上,魏元科直接向位于新加坡的东半球私人银行区域主管汇报,并实质上拥有业务范围内的人事权,并不与渣打中国发生过多关系。 一位与魏元科相识人士回忆,“魏元科做了很多年财富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客户经理。但是他对中国市场不太熟悉。” 实际上,外资私人银行人事一向更迭频繁。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渣打银行成立至今已更换4任中国区负责人,分别是周幼兰、陈庆、魏元科和Sherry,区域的动荡更多。“北京区域在3年半中更换了5任负责人,其中一位担任了1年半。其余每位平均不到半年。”一位知情人士称。 罗迈国际(RMG)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曹迪表示,外资私人银行人员的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而中资私人银行不到10%,因为一些外资私人银行的文化“较为激进”。 表现为,考核上定下诸多指标,完成留下,完不成离开。另一位一家国际猎头公司银行业招聘专员认为,这种业绩压力以及经营策略的不稳定会造成人员的流失,此外重用外国人也是很多外资行的通病。 一名外资私人银行高管认为,外派的一些人开始就会想好“只是在中国几年”,会有一些短视的做法,而且合适的人员很难找,“外资私人银行的模式不适合中国,外来的人很难融入这个市场,但本土的人员又不适应外资银行的文化。” 曹迪说,近年来一些外资银行开始注重本地化,不少高管为本土人士升迁,比例可以达到50%左右。 记者注意到,现任渣打私人银行北京区域总监汪海燕曾是该行的内地客户经理,中国区负责人也为内地员工升迁。或许,在经过数年摸索后,外资私人银行能够寻得在中国发展之路。 Read the article: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04/20/content_22390.htm?div=-1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0/5MMzcyXzQyMTc5MQ.html

Read more ...

Get Rid of Dependence, Use Digital Language of Business – RMG CEO on CHO

摆脱依赖,用数字语言说业务 HR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给CEO,所以CEO对他们不感兴趣。同时大多数CEO都不会出自HR部门,他并不知道HR们每天都在做什么。 周末同一位就职于中国国内知名IT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吃饭,问他如何看待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大家都是长期合作的老朋友,他也没有修饰什么,给我娓娓道来一个例子。他说:“中国‘饭局文化’你是知道的,我们行业尤其特别严重,平时甭管午餐晚餐,跨部门的聚会,八成都会叫上我,有时迟到会儿,大家都等你,即是其他部门领导也一样。 其间无论谈论哪类话题,我这边也基本是主力之一,不是爱说,别人自然会给你搭台儿。上周一,我们部门总监不在,让我临时替他去参加公司高层的发展大会,整个会上基本没有我说话的机会,几次想说话,各大老板半真半假地装作没有看见。最后把讨论结果中需要我们部门配合的,招人啊、考核啊和我一一交代, 结束。这就是地位。” 这就是我觉得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最有意思的地方。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在中国备受尊重,几乎被认为是最不可“得罪”的部门。这很大程度上市因为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掌管人的部门,是搜集公司内部各类消息和公司机密信息的重要渠道,工资福利人事任免HR都能提前略知一二,所以人人都有些“敬而远之”。 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不是生产部门,相对其他部门,它没有直接创造利润,从各个角度来说都被当作是“附属产品”。 根据最近罗迈国际(RMG) 的电话调查发现,70%被调查的企业都不认为人力资源是一个战略型部门;在中小型企业中,甚至有高达40%~50%人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作为类似行政的部门而存在的。所以一般在公司战略管理等重大会议上,它根本沾不上边。 不惧怕被独立 明确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再来谈人力资源总监们在公司战略会议上的位置就不难理解了,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首要一点是认清在战略作用中人力资源部门是一个“I nte r d e p e n d e nt”的部门。所谓Interdependent指的是一种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力资源部更多时候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依赖型部门,HR又会把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放到“关系”之中,很难做到独立发言。 所以,在高端会议上,一定要表明并坚定自己“不惧怕被独立”的态度。公司中大量的信息综合在HRD手中,比任何其他单一部门更可以将问题分析得全面透彻。如何发挥人力资源总监们独一无二的Interdependent地位,主要遵守以下3个原则。第一,不要混淆视听。人力资源部门掌控着一个公司内部的福利、薪酬,以及人事变动和人员背景,在这种情况下,HR要做到不要滥用这些信息,去试图控制一些局面。明确人力资源部是服务提供者,而不是企业操控者。 第二,只做对这个公司正确的事情。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需要HR将每个问题都要思考好多遍,从所有不同部门的角度思考,将任何有可能对任何职能造成损失的行为措施及时制止或改善。第三,要为自己设立好底线,机密的、不可靠的、有可能造成不良争议或不良影响的,坚决不能泄露,无论私人关系和部门关系如何。 用数字说话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人力资源部门并不创造生产销售业绩,但HR们也可以有,并且应该有业务业绩。人力资源各模块也可以是业务导向型的,在这一理念下,人力资源最需要改变的观念是要用数字说话。一个我经历的案例是,某IT企业以销售为主题的战略会议上,销售总监提出方案使其今年一个新产品的业绩达到2000万元,需要销售人员共20人。 这时,人力资源总监根据新产品和其销售人员的特点提出了一项额外的培训方案,在描述其效果时他说到:“每个员工全年培训时间为20个小时,需要投入资金50万元,但是在总体上会给销售业绩提高到2400万∽2700万元之间。”结果自然不用多说,清晰明了,销售总监及CEO都非常喜欢这个提议。 这就是数字的力量。而人力资源作为Interdependent的部门,在各种决策的讨论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成为数字与人之间的桥梁。 HRD往往都只是HR的专家,对其他部门的作业却不甚了解。其他每个部门如何工作?如何达成他们各自的指标?了解了人和业务的关系,找出关系中的关键数据点;增加自己的行业知识和技术常识,了解各部门的业务,从而理解企业整体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将需求和人结合起来,再把人放回到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中,用一种推导的思维思考战略。 操作方法上,一方面是熟悉其他部门内部流程使用的各类表格,将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影响到的项目标出来,再将相关联的人力资源项目放回到本部门内部去开发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各种先进人力资源工具的应用,很多公司已经在使用的各种eHR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些常用于市场销售分析得模型工具也可以被人力资源部门所借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部门对市场信息的收集。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时,比如一个培训计划,很难去模拟或猜测它的效果,这时就应该借鉴市场上其他已使用类似培训的公司的成果。人是最难预测的东西,所以在人力资源数字上,“经验值”是个重要因素,越早开始积累,越准确的效果就会呈现。 告诉CEO所不知道的从上一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HRD谈的既是人力资源又好像不是人力资源,对于销售部门,这正是他们关心的内容,也是他们非常容易理解的语言,这也是另外一点可以被广大HR总监们可以借鉴的“TALK IN THEIRL ANGUAGE”,即“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见什么部门说什么部门的语言,对于多部门参加的高端会议最适合不过。 因为通常其他各部门都有非常独立的各部门目标,他们并不兼负协调其他部门的职责,他们的工作相对封闭,也并不关心人力资源这个问题。 人力资源部则是企业内部交流的主力,有责任有义务协调其他部门,如何让他人理解你,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先去理解对方。就好比不同的国家之间,如果英国想去协调和中国的关系,最好的办法不是教中国人英语,而是自己讲中文。 归根结底,CEO们到底在想什么,想听什么?通常情况下,CEO主要看两个人的汇报,一个是销售部经理,他一般会告诉CEO“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完成了多少任务,还差多少……” 这些是CEO很想知道的。另外一个人是CFO,他会告诉CEO,“以我们现在的资金状况来看,未来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发展,需要增加多少成本……”这也是CEO每天都在考虑的,他们都有数字。前面提到HR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给CEO,所以CEO对他们不感兴趣。同时大多数CEO都不会出自HR部门,他并不知道HR们每天都在做什么。这就很有意思了,人们没办法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个悖论就是说,如果我不知道有大象,我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大象呢?所以,HRD首先是告诉CEO他们不知道什么,即人力资源管理和目前销售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未来发展成效的关系,不要用一个程度的变换来体现,重点是放到一个一个其他部门的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的项目之中,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可以有的变化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给出可预测的参考信息与数值,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角度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中国的市场将会愈加开放,每一家企业都在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从人才、价格、成本、质量、速度等多个方面,人力资源总监们站在一个独一无二的聚合与交互的位置,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去观察公司全貌,若可以将自己放到总体业务咨询的位置上,摆脱以往的依赖,必会对企业领导力和市场力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cho.zhaopin.com/articles/3813_1.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cho_apr_rp_1.jpg

Read more ...

Mock Interview – RMG HR Manager on 21st Century

上期面试问题由罗迈国际商务咨询的人力资源经理Sandrene Fu女士提出: When it comes to working for a company what do you think is your biggest weakness? And how do you plan to get over it My weakness is that I tend to push myself too much. I might try too hard to make everything perfect in a project or task. This can put pressure on myself and be a burden to my co-workers.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paper.i21st.cn/story/75717.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21st_c_apr_sf_1.jpg

Read more ...

China’s Next Top Scout – RMG CEO on China Daily

More headhunting companies are coming to the fore in finding candidates for domestic firms Each time Li Yunqing, the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at Digital Leader Tech Co in Beijing, tries to fill a new position in the company, she struggles to find the right person from a list of candidates on the Web. Often, she finds that an Internet search for talent frustrating. What’s worse, she says that when candidates come in for an interview, most have not bothered to read the job description. “This is seriously a waste of time for my work as well as for the company,” says the 30-year-old executive at the high-tech firm. But help is, and has recently been, popping up in greater […]

Read more ...

China's Next Top Scout – RMG CEO on China Daily

More headhunting companies are coming to the fore in finding candidates for domestic firms Each time Li Yunqing, the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at Digital Leader Tech Co in Beijing, tries to fill a new position in the company, she struggles to find the right person from a list of candidates on the Web. Often, she finds that an Internet search for talent frustrating. What’s worse, she says that when candidates come in for an interview, most have not bothered to read the job description. “This is seriously a waste of time for my work as well as for the company,” says the 30-year-old executive at the high-tech firm. But help is, and has recently been, popping up in greater […]

Read more ...

The First Time When a Recruiter Knock at Your Door – RMG CEO on Staffers Magazine in February

第一次, 猎头来敲门 初入职场的人来说,猎头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专为那些“高级人才”、“高职位”、“高薪水”的三高成功人士服务…… 故事1 Sam :第一次接到猎头的电话,我正在一个半封闭开发的项目中,大家都在一个大会议室的圆桌上办公,当时根本没想到会是猎头打的电话,直接就在办公室里接了电话,并且由于太过惊讶,说话完全没有掩饰。于是所有人都听出了一个猎头给我打了电话——在相对敏感的项目开发阶段。这事很快就传到了老大耳朵里,自然被叫去一番谈心,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跳槽的意思,第一次被猎头打电话的感觉是“背黑锅”大于被认可的喜悦。 提问:第一次接到猎头的电话要如何应对? 如果被现在的老板知道,又不想跳槽,要如何解释?什么样的新人会更容易被猎头发掘? Robert :不知道你所写“说话完全没有掩饰”具体是指哪种情况,情况一是指明了“不好意思,我对您提供的机会不感兴趣”,那么很简单,大方坦诚地告诉老板事实,说明自己有多么喜爱目前的工作、希望在这里继续有所建树,并且再没有与这个猎头联系。如果是“不了了之型”就稍微麻烦点:很多年轻人由于紧张和脸皮儿薄,大多会在第一次接听猎头电话并且不想跳槽的情况下采取这种对策,即由于好奇问了一下情况,然后不感兴趣又不好意思直接告知,便推脱再说,甚至可能在猎头热情地服务下留给对方电邮。 这种情况被老板知道确实比较糟糕,任何掩盖都会越抹越黑,坦诚地交代情况,说明自己的年轻、好奇以及礼貌和气的思想,然后如“情况一”一般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当然还需你自己在后面的工作中以业绩证明自己。总而言之,真诚敞亮的态度和简洁明确的表述是赢得老板信任的基础,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努力,相信任何老板都会赏识这样的人才。 其实大可不必对猎头来电如此紧张,这仅仅是个简单平等的对话,相互介绍并交换一定的信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一就是,先倾听和询问,了解对方意图,再决定自己说什么。这时,我们提问和判断的依据就是自己目前情况和职业规划。只有清楚明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个人喜好,自己现在有什么缺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评价新机会。随着猎头市场的细分,确实也会有只有两三年经验的人“被挖”的情况,以IT 技术、销售和电气类工程师为多。但从长远来看,各个职业机会均等,不会因为有的可以早跳而最终在收入、职位、成就上首当其冲。积极完善自身、明确方向、持之以恒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途。当然职业顾问可以在其中起到辅助或者催化的作用。所以接到猎头电话时,不需要这个机会也不必“老死不相往来”,明确表明不看机会也可以交个朋友,作为工作咨询和市场信息交换还是会对大家的事业有所裨益。 故事2 Amin :接到猎头电话的那段时间,我刚完成了新人蜕变,觉得自己还挺能干。整个人处于一种公司对不起我,老板对不起我,看什么事情都不顺心的状态,心里总想爆发一下。这时猎头的电话来了,于是我的自信一下子爆棚,刚好那天领导因为一个小事批评了我,连带就说起我最近的工作不在状态。 我自然不服气,一股“爷还不伺候了”的“豪情”油然而生,拍桌子就辞职了,更蠢的是,在和那个猎头见面的时候,我还傻呼呼地把这个段子讲了,一副特信任对方,把自己托付给对方的样子。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了。 提问:如何与猎头第一次会面沟通?如何处理现有工作? Robert :冲动是魔鬼。首先明确猎头对候选人的身份是咨询人员,是职场人士了解就业趋势、薪酬水平、雇主信息的渠道,是获得合理职业规划的来源,最后才是一个赢得新工作机会的途径。在最后一条中,猎头们并无决定权,所以大可不必接到电话就飘飘然。当然,也没有必要“托付终身”,猎头也不是你的闺蜜或把子兄弟,分享生活爱好OK,职场上的事情,双方均保持应有专业度最好。 简而言之,第一次会面时,将猎头当做合作伙伴和就业咨询师,以相互了解为目的,更多地进行基本信息交换和信任建立。事前可以对猎头所属公司进行一些了解,口碑、规模是一方面,近一年的发展状况也应参考,更重要的是猎头顾问个人的信息,是专职寻访候选人还是客户人选都操作?有过几年经验、哪个等级?是负责某一行业还是某一职能?另外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准备一些问题。 那么,这样一种轻松交流基调下的猎头会面,自然属于“课余活动”,与其他周末类活动无异,工作当然照常进行。而且,“当一天岗负一天责”也是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的表现,各方各面都会尊重和欣赏这种负责的态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逊即是时时告诫自己虚心求教,骄傲则只会令人后退。年轻人,犯错吃亏才能成长。吃一堑长一智,你的这个小小段子就价值斐然。 故事3 音子:我在北京的一家行业内还算中上的软件公司做测试,突然一天就接到一个电话,说自己是猎头,有一个外企在天津刚开了一个分公司,需要像我这样的软件测试工程师。由于薪水接近我现在的两倍,我自然想去看看,于是就把详细的简历又给了猎头一份,然后就被通知一周后参加企业的笔试。去了一看,就跟大学生现场招聘似的,大约10 个左右的职位,乌泱泱的至少上百个人等着考试,当时我的气场就萎缩了,也没怎么好好答题,最后也没有通过笔试。 提问:如何判断猎头提供的机会好坏? 如何判断猎头是否靠谱?猎头到底会为求职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Robert :从1994 年中国第一家猎头服务公司成立至今,这个行业已有了近20 年的长足发展,除了数目成几何增长,其服务范围更加广阔,类型更加细化。 “猎头”不过是一个通俗的统称,以前的猎头们只负责高精尖人才,现在仅按职位类型可以分为中低端、中高端、高端以及低端批量职位。公司内部也有了更多划分,有按不同行业的,有按不同职能的,有寻人专员,也有客户经理或者二者兼顾……各种结构各有利弊,并不做评判标准,但有助于职场人士更好地与猎头合作。 好的猎头的服务是贯彻整个跳槽过程的。在接触初期,猎头提供的是一种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大家理清发展通道,判断适合哪些职位。更重要的是,对于目标职位,猎头顾问可以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如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具体薪酬体系等。中期猎头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各轮面试的指导定是不在话下,不仅针对职位职责而且针对具体面试官和雇主风格;另外还有面试结果的反馈、总结与再推荐,帮助候选人做补充说明,避免面试中的误解。在后期,猎头顾问会根据面试情况和雇佣双方需求帮助候选人争取利益最大化,薪水的数目、福利获得等。 即使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猎头顾问也会帮助总结,以备日后之需。 具体到某一个猎头提供的机会是否靠谱,是因人而异的事。机会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猎头顾问也保证不了每个他联系的候选人都能得到新机会。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结合市场及自身目前状况,才可以判断这个职位对自己是否靠谱。然后还要靠自身的完善和努力,令这个机会只对你靠谱。 音子也不必气馁,听起来你碰到的这个职位是个低端批量招聘型的,特点就是职位薪水不高但需求量大,技术类职位进行笔试也很正常,猎头的协助也不是一劳永逸,双方密切合作认真准备每一场面试才是关键。当然,不可否认,文中提到的猎头服务也不太专业,关于职位信息和招聘流程是理所当然应该介绍的。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20228/342141.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sta_feb_rp_2.jpg

Read more ...

Do Make Use of Sensibility, Refuse to be Oversensitive–RMG Marketing Manager on Staffers

善用感受性,不做过敏者 双鱼的感受性特别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他可能已经暗自神伤。但若这种敏感过度体现,就需要正视了。 卡夫卡曾经说:“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性情,由于这种性情有其差异性,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总会有不尽和谐之处,这种差异和不和谐造成了个体对自身处境及非己者的敏感。” 敏感的辩证分析 双鱼座的李哲,对于职场中的敏感深有感触。在我们的交谈中,她一直试图给我纠正一个概念——敏感并不是一个带有很多负面色彩的个性,需要辩证地去分析和适应。在她看来,敏感实际上要分为理智上的敏感和情感上的敏感两类,前者更侧重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者才是情绪上的波动。 工作中的敏感,也会在不同的场景下发酵出不同的效果。积极的层面,一个敏感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力会比较强,发散思维更容易让他们“听一反三”。这种快速理解的能力也会让他们成为让老板省心以及让团队更合力的一个纽带。同时,观察力强的人,也更会体察周围人情绪的变化。李哲曾经遇到过同事因为项目失败而被老板请去谈话的情形,当事人脸色难看地回来后,其他同事刨根问底的“关心”让人非常尴尬,而李哲一般会过去,拍拍对方的肩膀,更多地用肢体语言来表示自己的安慰,在看到对方瞬间亮起来的眼睛,李哲觉得自己很对。 当然,敏感的人很可能“成也感受情绪,败也感受情绪”。一个敏感的人可能因为其他人一个眼神而嘀咕半天,经常会直接做出激烈的反应。而事后想想,很多事情都是细枝末节。如果仅仅因为敏感而做出了反应,反而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这么多年来,敏感的李哲,在职场中越来越有了成长。刚工作那会儿,因为在培训中新同事一次考试后的微笑,李哲都会认为是被挑衅。关系也就在那个时候变得疏远起来。及至现在,李哲都会感到很大的遗憾,为了某些莫须有的猜测毁掉了职场生涯中本可以出现的友谊。成长付出的代价让人成熟。后来有一次,李哲负责一个项目,在和同事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案。白羊座的同事是个急性子,马上就上报给领导。在分享方案的会议上,李哲又一次看到了同事的微笑,不过这次,她选择了赞赏自己的同事。后来的结果皆大欢喜:同事对她的配合更加积极,老板知道了她对于方案的贡献,反而大加赞赏她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李哲来说,敏感也许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但她可以改变自己的反应。  你们都在伤害我——“ 过敏者”的内心逻辑 辩证地了解了敏感之后,剩下的便是保证自己不成为过度敏感者。 如果你的性格习惯和上述三条非常接近,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过度敏感者。 几乎所有人都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生气过,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任何伤害都是一场灾难。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列把过分敏感分为三种: 1 胆怯,对自己缺乏足够认识。 2 水仙花人格,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应该受到更好的对待。 3 偏执,总觉得自己在受虐待。 过于敏感同样会造成三类问题。首先,它会使人对周围环境—特别对那些不利自己获得认同或容易令别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因素—过分注意。其次,它会使人对即使是中性的信息作出不利自己的判断(比如,认为别人的微笑有讽刺意味)。最后,它会使人难以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容易生闷气或者攻击别人,这都会妨碍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过度敏感的人都有一种自贬自责的倾向。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往心里去,随即开始怀疑自己的全部。心理学家说:“假如一个指责很过分,那么你也要懂得回敬那个指责你的人,不要让别人自以为有权利无故指责你。”碰到让你伤心的事,要努力寻找一个解脱的办法,比如你可以向朋友倾诉。越跟别人多交流,就越能从相对化的角度看问题。原本认为很严重的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原本天大的事其实也很渺小。有了一次经历,下次就能够轻松地面对,要让自己从内心里接受正在发生的一切。 1 你自己是“过敏者” 《 职场》有话说:洞察应该敏感,反应需要迟钝。 要在职场获得成功必须充分体察和分析周围的人怎么想、动机是什么、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琢磨他们的言谈举止。但足够敏感,未见得需要立刻采取行动。那些反应过敏的人表现的只是环境对他们刺激而产生的应激行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往往缺乏对环境的主动控制,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行为和情境带走。 对初入职场的人来讲,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观察你的上司、你的老板,他在不同的场合怎么讲怎么做,真正的想法又是什么;当老板指责你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想他为什么这样讲,是什么带给他这些感觉。慢慢你就学会揣摩他人的动机,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推动工作。 在自己的工作中,如果你因为敏感而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李哲给了我们几个可以迅速实行的小窍门。 1效率管理制定目标。敏感的人一般心思重,思来想去反而会舍本逐末,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个时候,不妨制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把每天或者每周的计划列出来,完成一项就打勾一项。只有把思想的聚焦点放到自己的目标上来,才不会受到自我情绪的影响。 2时间管理发散思维很容易形成拖延症。自己想这个想那个,也可能为了别人做事情。李哲每天上班前列出6 个小时需要充分利用时间来做的事情。留出2 个小时做缓冲和调整的时间。这样和效率管理共同发挥作用。 3“不”字管理敏感者很容易发现别人的困难和为难,会形成一种同情心,很难对人say no。这种好处是,让双方关系会好,也会以后让更多的人帮你。 但也可能会拖延自己的项目,也会失去原则。所以,要学会适当地拒绝别人。 2你周围有“过敏者” 《职场》有话说:多想一种逻辑,就会减少一次麻烦。 敏感者大都会有自己的逻辑,他们并不是胡搅蛮缠或者毫无节制地黯然神伤,实际上,对于这些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帮助在于你不能仅仅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而是要在说话和做事情前,能够用他们的逻辑,看对他们是否是一种伤害,如果可能的话,请尽量用和缓的方式和更为坦诚的语言。 1 尽量避免在其他人面前对他们做出可能冒犯的评语,要批评请私底下讲。即使如“有点、可能、不太”这类有所保留的语气,都会让他们心乱如麻,因此在批评时尽量客观公正,慎选你的用词,指出事实就好。尤其要让他们了解你只是针对事情本身提出意见,而不是在对他们做人身攻击。 2 提出意见时也同时指出他们的优点以及表现出色的地方,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3 针对他们过度的反应,你不要也跟着乱了手脚、急于辩解,那可能会愈描愈黑,只要重申事情本身就好。 4 可以充分使用自嘲的方法。向对方证明人们可以拿自己开玩笑,这样不仅不会死人,而且会帮助人们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 职场人际关系4 大敏感地带 职场人常常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无奈不仅来自陪客户吃饭、加班、委曲求全,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事情,职场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就是让许多白领为之烦恼的事。把握几个敏感点,不跨越雷池,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用积极心态灵活应变,不失为一个增强生存能力 的好办法。 少拿隐私当闲聊话题 很熟悉的同事之间,尤其是一同共事很久的部门同事,难免会关心对方的家庭情况。这时候需要把握一个度 :自己了解的要好同事家庭的经济情况、婚姻隐私、成员关系好坏等,不应该向第三人透露,即便这三人之间关系本身很要好。 另外,交往较深的同事间会互相交流客户情况,比如某个客 户的一些商业习惯,如喜欢在娱乐场所谈合作,或者存在一些怪癖行为,同事间交流极有可能让信息流传到客户耳中,这样对商业合作影响很恶劣,偶尔的过失也许可以通过解释来弥补,但是这样的事件在一个职场人身上发生过好几次,他就应该从心理 检讨自己的问题了。 男女同事保持正常交往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同事、上下级之间保持正常交往对提高工作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平衡好这之间的关系大有学问。 对女职员而言,有必要的话,和男上司的太太保持友好关系,尤 其是面对一个善妒的妻子时。当出席有太太出现的场合,要谨记打扮大方端庄,切勿标新立异,那些性感服装可以留待其他场合穿。 男女同事无话不谈时,要注意分寸,讨论业务、政治或娱乐新闻都可以留到白天在办公室的时候,不要耽误同事下班后的私人时间。 个人情绪不要带入工作 与家庭成员间感情失和、投资失利等明显带有个人生活色彩的事情,处理不当会将坏情绪带入工作中,这是职场精英特别忌讳的一点。如果经常受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影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与同事交流受阻,那么这位职场人离“被解雇”也就不远了。 在日常工作中,白领还要注意 :小事看大。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事情就在脸上写个明显的“厌恶”,会造成领导和同事对你的反感,他们会认为你不够专业。应该学会尽量包容,做不到就保持沉默。 别开口向同事借钱 同事间一起吃饭、聚会是常有的事,如果觉得AA 制有点不近人情,可以轮流请客,但是非特殊情况最好不要和同事借钱。 如果经常向别人借钱,会被认为是个没有计划的人,别人会对你的为人处事产生不信任。职场白领可以对自己定下一个原则 :不要轻易欠别人一毛钱。当然也不是说自己不欠人钱,也不允许别人借自己的钱,借给别人钱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时候还要大方往外借。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20220/338293_5.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sta_feb_sl_1.jpg

Read more ...

Times Tougher for Western Job Seekers – RMG Marketing Manager on Global Times

It used to be that Westerners had it easy in China. They enjoyed higher salaries, tax breaks,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n the job market. A white face itself was valuable enough. But things have changed. Foreign background is no longer valued so much in job recruitment here. Compared with the past, employers have become pickier these days. Sophie Li, marketing manager of the Beijing branch of RM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sulting, a hiring service provider, said among foreign applicants with simila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merit, those who really know China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are preferred.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ing influx of foreign professionals, domestic competitors continue to sharpen their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actics, so the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