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Winning the Talent Wars – RMG CEO Robert Parkinson on China Daily

Companies urged to innovate to retain workforce and stay competitive Despite receiving thousands of applications every month, Mei Yang-mille has been struggling to find the right talent to occupy some key positions in her company. Yang-mille, who runs the Chinese operation of Karl Storz, the world’s largest endoscope manufacturer, says that as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it has no problem in attracting talented people but often finds it hard to recruit skilled and qualified personnel. “There are people out there, but the number of ‘A class players’ seems to have got smaller,” she says. “So we have to interview lots of people until we get the right ones.” Yang-mille says the problem has become worse as the company has expanded its […]

Read more ...

Finding the Right Fit for Growth – RMG CEO Robert Parkinson on China Daily

Enterprises must have a balanced hiring strategy to stay ahead in China Everyone in the sphere of professional staffing and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seems to talk endlessly about a shortage of “talent”. Indeed it seems that this problem is an assumed consequence of a fast developing economy. However, it is simply not true that China lacks talent. According to thefreedictionary.com, talent means “A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having natural endowment or ability of a superior quality”. Therefore, when we use the word tal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neral employment market in China, I think what people mean about a “lack of talent” is a lack of workforce engagement exemplified by: A generation of particularly highly skilled employees […]

Read more ...

Talent Crunch – RMG CEO on China Daily

Gianni Serra, the Asia representative manager of ELS srl, an Italian event management company, is a worried man these days as he cannot find the “ready-to-use” talent needed to get his business up and running in China. “The education programs in China have not kept pace with global education standards,” says Serra, who is searching for Italian-major graduates in China. “Many of the people I interviewed had good language skills, especially in writing and reading, but lacked in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Like Serra, many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domestic firms are now finding that talent is not just the scarcest commodity in China, but one that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economic momentum. At first glance, it may sound odd […]

Read more ...

Golden Rules for High-efficient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 RMG CEO on Training Magazine

高效人力资本管理的黄金定律 什么是人力资本?就是公司的竞争力、知识及其个性属性,而这些常常隐含在通过劳动力实践产生经济价值的公司里。 几乎所有团队领导都宣称,人力资本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本。但事实上,我很少见到有人真正针对这项“资本”来做些什么。如果你的公司真想认真地对待它,那么,做好人力资本计划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松下的一位经理曾经总结道:“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做计划”。人力资本计划,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有力工具——它帮助组织着力于有效的行动,并保证商业成就和其他各项目标的达成,同时,它能帮助组织积极主动地评估、计划和回应有可能的人力资本挑战和需求。这样,通过建立计划、发展劳动力,然后练习实践的方式,就可以达成组织的愿景、使命和目标。 那么,人力资本挑战包括哪些呢?从经验来看,通常,它由有能力的领导者、职工技能发展、推动高生产力,以及保留组织内最优秀的人才等组成。所以,人力资本计划可以建立一个由政策、实践和行动组成的框架,来指导组织努力满足劳动力需求。 以下10条经验之谈,将有助于公司创造高效的人力资本计划,提高人资管理效率。 人力资本意识缺失会严重影响经营 倘若缺乏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可,那么所有针对工作框架的努力都可能会付诸东流,或者至少会较大幅度地降低行动的优先级。 意识到人力资本对组织表现的这一决定性影响,是开始起草任何人力资本计划的最底线,也是关键的第一步。例如,诺华总部曾经将它们在另一国家的公司总裁调至中国做中国区总裁。而这位总裁在他原先的岗位上做得非常成功,销售业绩也是全球第一,所以,总部当然希望他能在中国复制这个成功模式。然而,仅仅半年过后,他在中国区的销售业绩下滑了30%以上。人力资源管理者大为不解:员工还是那些员工,产品还是那些产品,市场也还是这个市场,各种市场调查也显示各方面均没有变化,这到底怎么了?后来,员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区的员工们觉得,新来的总裁并不关心他们,有一种隔离感、被抛弃感。这就是原因。 所以,那些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组织,往往会忽视一点:他们首先需要进行自身人力资本的改造,才可能承担起更大的订单合同,而不是先签下大的生意订单,再开始考虑招人或者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到那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人力资本是一项有回报的投资 千万不要把人力资本看作一项与成本相关的开销,实际上,它是一项可期待回报的有效投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企业可以做两件事情: ·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受益度 ·简化或减少每一个员工的无为成本 如果选择第一项,那么,请将所有提供给组织的东西都计算一下。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可以使企业控制一个市场(对比苹果公司就知道了),同时要清楚,如果没有员工巨大的才华支撑,这些产品或者服务都将不复存在。 如果选择第二项,一定要特别小心。因为组织一定不愿看到由于过低的人均成本而导致员工流动率大幅攀升的现象。所以,用关注成本变化代替单纯地减少成本将是不错的思路。 1998年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就显示,西尔斯百货公司通过先投入培训,提升直面客户的雇员的能力,再来提高客户的体验。这个做法直接增加了西尔斯的业绩。该公司还监测了员工交互作用、客户反馈和随之而来的财务结果的增长变化。 根据特定的行业与业务制定公司的实践目标 近十年来,挖掘和仿效别的公司的成功实践,似乎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然而,不要因为其他公司都在使用这种实践,你也随意决定使用它。只有在组织采用有针对性的、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人力资本行动时,这种实践才能发挥得更好。 不幸的是,仿效型公司仍屡见不鲜。通常情况下,其他公司的实践方法并不适用于另一家公司,也不会给组织带来价值。只有员工专注于在公司的特定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人力资本行动目标时,这种仿效做法才有意义。因此,组织需要仔细研究每一项人力资本计划的管理过程,其中的所有实践内容务必要紧紧围绕自身的商业目标。 行动结合实践 当你准备付诸行动的时候,要保证组织的行动与其他各项行动一起发挥作用,互相协调——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向着你的目标反方向运作。在这里列举几个矛盾实例: 1. 如果你想促进团队合作,但你的激励项目是针对个人行为开展的,那么,你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 2. 如果你按季度发放奖励金,但是你半年才做一次工作总结,那么,这样的机制也不会有效果 。 提前计划以评估结果 人力资本的目标是要最大化地利用公司对员工的投入成本。这意味着,管理者应对试图达到的目标和渴望获得的结果时,要有超前的意识。比如: 1. 有计划地实施你期望的结果。 2. 决定如何评估你的表现,你成功的基准是什么。 有一位客户曾经反应,他们的员工流动率很高。研究后发现,他们需要改善招聘流程,并作出更好、更准确的聘用决定。于是,这家公司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 1. 通过让求职者切实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来优化应聘者面试流程 。 2. 通过使用评估工具来了解到应聘者与公司的匹配程度。 3. 虽然经过多轮面试,但招聘这个员工的经理仍然可拥有招聘流程管理权和决策权。 后来,该公司统计了人员流失的花费,比如加班成本、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他们也统计了使用评估工具来培训匹配未来岗位的员工的成本。在年终的时候,公司发现,员工流失率缩减了,也看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可以从计划好它们的预期结果开始,进而决定如何评价实践行为的成功与否。 不要把工作只丢给HR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团队,或者可能只有一些经验较少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即便是那些配备了完整人力资源部门的大企业,人力资本计划仍然需要有指定的管理者来掌控。企业领导者参与并融入到计划与实施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必须十分愿意参与进来,并且支持这项工作,否则人力资本管理这项工作就没办法进行下去。 对于如今的许多企业,人力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本,但同时也是一个重要机遇。当你需要你公司的领导者参与到人力资本管理计划中时,你就需要帮助他们从业务和人力两个角度来理解这项计划——但同时,你还必须将测评措施实施到位,这样他们可以对这项工作负责。那些要传递给企业领导者的信息包括:成功的雇员、成功的运营、成功的客户等,这些与提高销售业绩是一样重要的。 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项活动 随着人力资本计划的向前推进,它将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并要保证这些调整的落实。 例如,也许你做了一个决定,需要再雇佣5名销售人员来开辟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你也确定该如何操控以及根据他们的业务技能匹配合适的市场利率。但是,当你实施这个决定的时候,可能会需要一些调整——也许,你最后需要的人员数超过5人,或者你需要修改一下你为他们匹配的市场利率。 持续不断地适时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定期对整个人力资本计划做正式的审查也是同等重要的。一个好的审查时间框架是每季度一次。这样,足够长的时间可使工作有实质性开展,同时,当工作上有新的变动时,也不会使你超出控制范围太远。 不要做太多事:有限制也有优先 你还需要在有价值和易于实施的基础上,来优化你的行动。每次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1. 这些行动将对业务有怎样的价值? 2. 落实这些行动有多难或者多容易? 从理论上说,你要集中力量做那些有极高价值并且更容易做的事。而那些有极高价值却做起来更困难的事,则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和很大的投资,尽管这些事都会给你最大的回报。所以,优先考虑和限制一些举措将是关键。 创造一个价值链 从企业目标到个人行为,若能建立一个价值链,你就会更易于实现目标。在这里,有几个问题要问: 1. 妨碍人力资本管理的问题是什么? 2. 我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来实现企业目标? 从外部开始人力资本计划的编制 记住: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客户!你需要明白你能为你的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当你从组织外部考虑时,要检查所有的过程和所需的能力都是为了创造最终的客户体验而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提出以下问题: 1. 我需要为客户开发哪些经验? 2. 我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在为你的客户提供你所希望提供的服务的情况下,考虑你每一个雇员的成本和产出各是多少。这些不仅会影响你想要达到的财政结果,而且会产生差异化的组织形态。在此过程中的唯一基准是:好的计划是独特的计划。 复制员工能力远比抄袭一项市场计划或一种产品更困难。而且,事实上,你也不愿意模仿其他人的人力资本计划。 当然,你应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殊情况、商业模式和目标的人力资本计划,应该建立自主的人力资本和员工的能力。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将是,创造了公司强大的竞争力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市场上不可被轻易复制。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www.trainingmag.com.cn/Article/Articledetail/159655524408.aspx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tm_aug_rp_2.jpg

Read more ...

It is not so Complicated for Office Social Network – RMG CEO on The Week

社交网络是个魔盒,如果你不能控制它,就会被它左右。如果你能控制好,它就是你的得力助手。 有一阵子管理层嚷着要屏蔽QQ、MSN 之类的通讯工具,引起了中方员工不小的骚动,但最后也没见行动。”Wendy 在一家大型韩资公司工作从事公共事务工作两年有余,平日对内对外沟通工作靠QQ、MSN、电邮等工具完成。而她与周围韩国员工、高管沟通则是口头或书面汇报。 Wendy 告诉《东方壹周》the week,她唯一能获知公司内部的渠道,就是公司内部网站,但网站也只是单向告诉员工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会设沟通系统软件。而跨部门协同合作这种事儿,员工都是最后一刻才知道,“双方领导都是直接碰头开会,然后开展合作、邮件跟进等,和中资、欧美公司完全不同。”Wendy 意味深长说了一句:“所以啊,企业发展的慢,还是有原因的。” Wendy 的碎碎念确实有道理,在一个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日,流畅的沟通机制正成为企业日常运转中的重要轴承,无论是员工、管理层、客户、外部协同人员都无法独善其身。那些更有进取意识的大公司们,也正将社交网络视为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既是为了员工也是为生意。 Yammer 模式 曲晓东在两年前还是IT 咨询界有口皆碑的人物,因为看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他辞去咨询公司高管一职,并将企业内部社交视为他创业的方向。 这个方向在美国已有了原型——Yammer,一家致力于企业内部的社交平台,通过与企业邮箱进行整合设计成微博系统,既能减少管理、注册和验证企业员工的成本,又能合理地验证企业员工身份。这家公司在创业期间共融资1.42 亿美元,并于今年6 月以12 亿美元作价被微软收购,这引起了美国大公司们对内部社交网络的重视。 “现在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把沟通变得更顺畅了,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几乎成为刚需。”曲晓东告诉《东方壹周》the week,中国自发展企业信息化以来,设计的系统软件都是从企业业务角度出发。比如ERP、办公OA、CRM 系统软件平台,都是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分工、协作、流程、绩效等,方便管理人员操作。 “这种软件优点,是针对企业自身的需求去设计功能模块,有针对性。但缺点是复杂、成本高。但现在不同了,软件都是从用户体验去设计,追求透明、流畅、便捷与实用性。”曲晓东所在的团队设计的软件应用正是Yammer 模式,正紧张地在多个企业中部署内测。 但企业内部社交网络要让企业接受,还得分行业。曲晓东谈到,如服务业、媒体业、IT 互联网业、设计业等创意型行业就比较容易接受。但传统制造业接受动力就不强,他们有自己一套沟通逻辑。 内部社交有必要 对于有着上万员工的阿里巴巴集团来说,内部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系统,现在集团内主流沟通平台仍是BBS,这未免有些老土?“阿里的内网承担起的是内部工作职能以及内部员工交流这两个模块。我们在尝试除了BBS以外,用SNS 让内部沟通更符合当下员工交流习惯。”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吴耀华向《东方壹周》the week 谈到。 但有些公司有了实际行动。近期金蝶软件将此前的金蝶微博重新整合成“云之家”社交平台,并对外接入了数家第三方企业应用软件。这种结构就好像众所周知的“开放平台”,只不过金蝶社交网络平台只对接企业级市场,而Facebook 则是面向更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 企业内部微博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从经验看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流动工作场景下的信息反馈;二是解决碎片时间下的工作进展;最后是对企业文化起到促进作用。”金蝶集团互联网产品事业部市场运营部总经理邓佳儒所说的企业文化,在外部微博上非常普遍。 你一定见过很多人在公开微博上吐槽或抱怨公司的各种问题,有时候情绪化的员工会公开@公司某高管给自己穿小鞋的事儿,甚至裁员这种事儿也会被员工率先爆料。但对企业来说,这种负面“知名度”简直是企业品牌的灾难。“这种事是可以降低或避免的,根源就是及时地沟通与交流。领导层应做好心理准备。”邓儒佳说道。 《东方壹周》the week 了解到,现在包括北森网络推出的Tita、梅花网推出的明道都同属于Yammer 模式,如同其他应用一样,在手机端、平板电脑端推出了IOS、Android 版本。而Yammer 也宣布推出将IM软件。 据了解,率先接入“云之家”社交平台的包括办公文档类、云存储类、工作日志类、信息反馈类工具软件。 “现在企业级办公软件,已经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形成必然转型趋势。”金山WPS 软件总监刘昌伟向《东方壹周》theweek 谈到,企业办公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公司人应用的办公软件、流程管理软件等都将变“轻”。这种轻,是一种观念也是从用户体验出发的易用性与实用性。 “企业社交网络系统的功能主打是沟通,它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特质、舆情、企业制度建设、活动发布与管理、增强员工互动等。这个系统与办公OA 系统、EPR、CRM系统都是互补关系,谁也不能替代谁。”刘昌伟说道。 看吧,移动办公时代已经来了,那些还固步自封到要屏蔽IM 的大公司们,还是换个角度看职场吧。 Q&A Q=《东方壹周》the week A= 罗迈国际商务咨询公司CEO Robert Parkinson Q 目前大公司在启用企业内部社交网络程度如何? A 要量化目前有多少家公司使用内部的社交网络是很困难的,但从许多公共途径(新闻、报纸、网络)可以看到许多软件公司已感觉到机会,并不断推出不同的网络系统。比如全球知名的DELL 公司,正使用一个叫作Salesforce’s Chatter 的工具形成他们自己的企业内部社交网络,这使他们的员工可以关注各自的经理,增加团队内部的交流。包括 CEO Michael 就是这个网络的活跃分子。在中国,大型超市-华润万家、一些大型的电厂和快餐连锁店也在使用。 Q 企业内部社交网络的优势和风险在哪儿? A 优势在于,一来它能提升企业的聪明才智。员工的建议和想法可以公开发布;二来,提高公司凝聚力。完善安全的内部社交网络为员工提供一个放松和交际的环境,已被证明可以提供整体凝聚力;同时,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满足员工。员工大部分支持实施内部社交网络,可以互通有无,虽然有些“潜水族”不喜欢发言,通常只是在观看,但偶然发发牢骚或者投诉也会发生。 一站式的通信模式,提高了部门会议和相互协作的效率。要知道,云办公时代,沟通变得无处不在,没有地域限制。而且快速高效,以保持你的团队高效准确地连接,哪怕最后一分钟有变化也能够及时传达,无论什么样的公司规模。 而风险也非常显著。首先是身份管理。当一个公司拥有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或有若干附属公司的时候,常规管理的概括和员工身份的统计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其次是技术挑战。不是所有使用内部社交网络的公司都是专业技术型公司,所以建立和维护需要选择外包服务,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成本迅速增加; 当然还有安全和监控。在内部社交网络,员工可以广泛讨论,对于公司部希望公开发布的事宜,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确保网络一贯的安全、可靠。此外,一些监测和员工培训也是有必要建立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除了防患于未然,企业仍须具备调控不稳定因素的能力。 不可避免的,还有生产力损耗。对内部社交网络一贯很现实的问题是,一定程度上这些网络会降低员工的生产力,如果员工所有时间都花在整个办公室同事闲聊上,他们是不太可能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www.theweek.cn/news/201208/27/20120827155200399994_1.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tw_sep_rp_1.jpg

Read more ...

Top Ten Stressful Jobs in China – RMG CEO on Occupation

猎头盘点十大高压职业           日前中信证券传出:一位负责法务的员工因脑溢血不治去世,年仅34岁。(来源:新闻晨报)职场精英英年早逝使人不禁联想到近来在媒体上频频爆出的过劳死新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高压工作下走向了亚健康,更甚者则是使人扼腕的死亡。职场人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疲力尽,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为“过劳死”埋下伏笔。 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流行率记载;而“过劳死”一词是近15年来才被医学界正式命名。“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而近年来在中国,“过劳死”已经威胁到一线职工并向白领阶层蔓延。事实上,过劳死在我们身边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过劳死频发的职业也有迹可循,这些高压职业中日复一日的紧绷生活摧毁了他们的健康,使职场人疲于应对。罗迈国际咨询为您总结了十大高压职业,你的职业在其中么? 1.公司高管: 他们不仅要为一整个企业的运营负责,而且在股东和董事会的命令下工作,必须保持利润。这份工作必须懂得足够多的商业知识,并且了解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此外,他们还得做出各种决策,雇佣谁,炒了谁,在哪里开张,在哪里关张。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企业高管们日子还好过些,一旦遇到的经济危机,他们就得为企业各项的指标衰退而买单。事实上,他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2005年网易公司沉痛对外宣布公司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于9月18日辞世。根据网易在纳斯达克的资料显示,孙德棣死时年仅37岁。此外还有同仁堂少掌门张生瑜 ,38岁突发心脏病逝世; 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52岁心脏病突发;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54岁,跑步机上突发心梗辞世。名单上的每一位,都是成功的社会精英,拥有无可限量的美好前景,但都因为劳累,绷断了生命之弦,在人生的黄金年华便早早逝去,不由人不扼腕长叹。 2.财务/会计: 面对的工作事无巨细,包括报销、票据截止的汇总,以及账务盘点、做报表、制定财务规划等,劳动强度大且要求严苛,一丁点儿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财务人员面对的都是数字、报表,本来就容易造成心理饱和、疲惫。另外,涉及到资金流动,财务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压力也很大。 2011年4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一名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这名员工为交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刚入职,在审计一组工作。她曾患病毒性感冒,但由于工作较忙,并没有好好休息,等持续高烧时才去医院就诊,最终诱发急性脑膜炎,不幸去世。 3.销售人员: 不稳定的工资,结果的巨大压力,以及冗长的工作时间都使其成为一个高压的职业。业绩考评加剧了竞争,对客户和人脉也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应酬多,对身体也是不小的压力。 2010年9月上海市一企业销售部经理38岁的刘先生突然胸腔剧烈绞痛,被紧急送进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但是经过一个小时的抢救,依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据了解,刘先生是销售部的一个片区业务主管,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并被提拔为副经理。由于肩上的担子重了,加班赶任务几乎天天都有,没有黄金周、没有双休日,生活完全紊乱,随时处于焦虑与疲惫之中,不胜酒力的他还要经常应酬。在3天3夜的紧急加班后,刘先生心脏猝死。 4.理财顾问: 一般从业半年到1年的基金/保险顾问,可能因人脉耗尽面临淘汰。从业3年以上的人员则面临升职压力。因为要想晋升,就要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最后是来自大客户的压力,他们会对理财顾问的服务进行评估。因此他们需要为别人的财务负责,而他们对市场无能为力。当顾客赔钱时,他们会感到愧疚,可能经常会有人对他们大呼小叫。 5.建筑师: 建筑设计师在旁人看或许是种浪漫职业,实质压力大,工作繁重,不容差错,是个严肃职业。建筑设计师职责包含很广:建筑造型,内部功能分区,建筑材料,色彩,结构,协调水暖电,建筑周边的空间安排,景观设置。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不断的更新进步。而在每一个项目之中,都需要付出无数心血,熬夜加班在所难免。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工作室主任的王兵先生于2011年6月23日清晨因病去世,享年47岁。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从2000年到北京奥运会举行,他曾在北京成功的申办和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实一直在巨大的压力下苦苦支撑,奥运开幕的当天他就住进了医院,最终早早离开了人世。  6.医务人员: 医生可能被要求在非常不方便的时候工作,很多手术要数小时才能完成。手术要求极度的精确和对细节的关注,还要快速做出可能关乎病人生死的决定。而且,提高的医疗差错的保险成本也是很多医生压力大的原因之一。医患关系紧张,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问题。另外,医生的工作时间很紧张。如果做到了主治医师,不仅要管多个床位、还要上门诊、急诊,有的还要担任科研、教学方面的任务;获得课题、晋升职称等都是压力的来源。 2010年12月24日,台大医院证实精神内科主治医生陈至全日前被发现卧倒家中,疑似过劳死,引起了网友的争相关注。早在10月底,台大医院也曾传出医生曾胜弘晕倒在办公室走廊,甚至一度停止心跳的消息,这些不禁让人质疑,医生这个曾令人羡慕不已的高薪职业,何时变成了令人同情的高危险人群。台大医院相继爆出医生疑似过劳的新闻,让众人看到这个职业光鲜背后的无奈,有台媒爆料,医生早上7点就得参加科里的 “晨会”,9点开始看诊,名医可能要看到晚上都看不完,而外科医生则常常是要彻夜开刀,疲惫不堪。 7.人力资源主管: 人力资源部要做所有员工的绩效评估、奖金分配、调薪计划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对于员工激励以及培养员工工作热情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对脑力以及体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人力资源主管身负招聘任务以及人事权,也容易带来人际关系上的紧张,对于沟通能力要求颇高。在公司裁人时,或是员工流失的情况中,则会夹在老板和员工之间,左右为难。 8. IT程序员: 一方面,程序员的工作强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程序员的生活普遍没有规律,特别是在关键的开发期间,每人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2点,有的甚至吃住在工作室。如此,一段有限的时间方能完成整个项目。 另一方面,软件开发中所用到的技术,大多更新换代非常频繁。这么快的更新速度,要求程序员必须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多程序员在30岁以后将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有面临淘汰。何况IT行业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无疑将加速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因此,IT程序员除了工作上的加班时间,还必须拿出许多精力私下充电学习。 “百度地图”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在上岗仅有四个月后,因心脏衰竭而亡。据其生前发表的微博发现,死者工作繁忙,曾48小时不休不眠,一众网友直指其是“过劳死”。此外,还有一度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华为员工过劳死事件,足见IT行业在高压力的职业中首当其冲。 9.记者/编辑: 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记者这行业也在剥掉“神秘的面纱”。在国际上,记者甚至已经被列入了高危险行业。另外,新闻求新求快,高强度工作同时考验记者及编辑的脑力与体力。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更是时时让新闻从业者绷紧了神经。 此外记者也是在前线工作的人群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必须经常进入边远的、危险的地方。许多人可能会一天工作24个小时,当新闻来的时候,摄影记者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发并且做好长时间战斗的准备。 原《时尚》资深编辑、媒体知名人士原小娟就因胃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据悉从2005年年底她开始承担大量工作,她在博客里也写到“工作量基本是一个普通编辑的三倍,这还不包括辅导新编辑做稿子,一半的时间厚厚一本杂志有三分之一的稿子都是我一个人做的”。而她将自己的病因归结为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极不规律、精神压力太大。无疑是新闻从业者高压工作的真实写照。 10.行政人员: 行政工作事无巨细,考核评比烦不胜扰,又对协调和工作能力要求高。常常在老板既要节约成本又要做出好效果的要求下,绞尽脑汁做方案。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必须高效完成各方面的琐碎工作。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各个方面都必须照顾到。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在其他领域有优秀的表现,而且每天还要做出很多关乎公司和职员未来的决定,压力非常之大。 一串串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令人悲痛的逝者,都不断提醒着职场人警惕亚健康和过劳死。有专家指出: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一门智慧,并且是伴随人一生的长期工程。悲剧的发生不只因为难以承受的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负荷,更重要的是人们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这种“前三十年用身体换金钱,后三十年用金钱买健康”的观念实为祸及自身的导火索,最终导致陷入病痛的折磨。而在被透支的生命面前,成就和金钱都显得苍白无力。往往在健康受损之时,人们才会反思身体是本钱。关怀自己,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 无论做怎样的工作,职场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面对hold不住的高压职业,试着调节自身,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工作不是生活的唯一追求,更不应成为生命的负累。无论付出多少努力,追根究底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对于职场人而言,平衡压力,更要平衡内心,“压力山大”,也别奴役自己的幸福生活。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zhye/zhye201208/zhye20120843.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8&Itemid=104&lang=en

Read more ...

From Pressure to Impetus by Scientific Management – RMG CEO on Economic Daily

依靠科学管理 化“压力”为“动力” 浙江音乐调频动听968官方微博8月1日凌晨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一条信息:我们的主持人郭梦秋于7月31日晚突发心梗,经医院抢救无效辞世,年仅25岁。网上迅速转载了这条消息,网友们发出呼吁,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熬夜无疑会增加心梗的风险。许多人将死因归罪于压力大。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专业职业咨询的专家、罗迈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潘瑞宝对记者谈到:“事实上,压力对人和工作是有好处的,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压力管理,但是,对抗不是好的方法,应该学会如何利用好压力。”他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只要愿意工作,就能找到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因此,这种压力不算是真正的压力。在欧美国家,经济上升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害怕失业,找不到工作才是最大的压力。 潘瑞宝说,压力是一种旅行,是身体的一种反应。他说,压力不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疾病,而是身体“战备状态”的反应,这是当意识到某种情形,或者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和紧张状态的时候做出的反应。压力也可以视为一种由挫折、失败所造成的反应,这种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缓解,需要他人抚慰与适当休息。 “事实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压力。因此,懂得减压的人才懂得工作。那么怎样处理压力?”潘瑞宝说,最有益的方式就是心态,每天每时都要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另外,减少工作中的压力,最基本的一条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并能发挥自身长处和有共同价值观的单位。当你做一份喜欢的工作时,就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即使工作很辛苦,也会把压力变为动力。 潘瑞宝认为,要实现有效减压目标,仅靠个人自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单位以及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共同参与,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案。用人单位要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注重压力管理工作。不仅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保证员工切身合法权益,还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利用空余时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工作氛围,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作压力。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2-08/24/content_127677.htm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7&Itemid=104&lang=en

Read more ...

Brain Drain in EU Countries – RMG Consultant on CRI Today

Young people are leaving their countries, those hit hardest with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fleeing to Germany, UK and France with better economic oportunities. The escape of young Greeks and Spaniards, among others, is not hard to understand, given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the countries stands at 53% for those under the age of 25. In Spain, about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remains out of work. How serious is brain drain?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NPR, one young female scientist who now works in Germany, was quoted saying nearly every one of her friends in the Science field have left to work abroad. -Max Price, Partner at Antal International China. -Gayle Allard,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IE Business […]

Read more ...

9 Steps Guideline – Hire to Keep Your People – RMG CEO on Business Tianjin

If we ask any professional person who works in a leadership, P&L management or strategic HR role for the most pressing problems in their work, the answer often focuses on two key points: how to hire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n how to keep them. In fact, the more employees we keep, the less hiring problems we will have in the future, as we benefit from the ‘stability snowball’ effect. As a recruiter of more than 15 years, I have learned to see the concepts of hiring and retention holistically, i.e: not as two independent processes, but rather as one. So here we share with you our 9 RMG golden rules of hiring to keep: 1. […]

Read more ...

Stago, Top 8 Secrets to Make High-efficient Employees – RMG CEO on Training Magazine

 思塔高,铸造高绩效员工的八个秘笈 员工绩效提升问题始终是企业关心的核心话题。员工的绩效表现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人力资本管理成熟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血栓与止血领域,就有这样一家高绩效表现的全球领袖企业:思塔高(Stago)。这家1945年起源于法国的跨国公司,在2003年成立中国分公司,仅仅依靠170人的员工队伍就迅速赢得了中国约30%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甲。不过,它的雇员数量只占其他两家公司的十分之一,并且,员工流动率很低。以销售人才的流动为例,在思塔高,平均每7~8年才出现一次。而据了解,通常,这个行业内的销售人员几乎每1~2年就会流动一次。 那么,为何思塔高的员工绩效如此之高,流动率如此之低? 秘笈1:只专注“一滴血” 思塔高(中国)总经理Philippe Barroux介绍说,思塔高是法国一家从药物分析起家的公司,由Jacques Viret先生创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古希腊语中,Stago恰有“一滴(血)”的意思。 起初,Stago只在法国销售一种用于消解肝功能障碍的药物。1962年,公司创始人的妻子因患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症而病逝。为此,创始人专门研发了一种血凝试剂,来帮助临床大夫诊断血凝与血栓问题,比如手术时的大出血、血流不畅等。1978年之后,有战略眼光的Jacques Viret开始只专注血栓与止血领域的发展,卖掉了白手起家时的药品公司,成立了Stago诊断公司,以打造全球血凝领域建有卓越标准的的领头羊。 “这种专注意识促成了后来一系列有效诊断工具的诞生。临床大夫依靠这些工具当场就能诊断出问题,而不再寄望于二次机会。”Philippe指出,在培训每一位新员工时,思塔高都会如此强调:“我们销售的产品不是衣服,用户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因为每个结果对应的是一个病人的生命。我们所关注的就是高质量的诊断产品、有效的服务。” 秘笈2:重视规则 在思塔高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视规则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强调:坚决不走中间路线或是灰色路线。 如同员工开车,平时他可以爱怎么开就怎么开,但在公司,他就必须遵守各项规则,方可确保企业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即使按这种规则来行事会更复杂,我们也仍然坚持这么做。”Philippe说。 不过,这位自1988年起就在思塔高工作的“忠诚之士”,对“中国文化”也颇有心得。Philippe指出,在中国的外企务必要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否则很难走向成功,比如,部分中国人有“钻空子”的特征倾向。所以,在思塔高,只要员工、客户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公司也会因势利导,量力而为。 “我刚到中国的时候,还遇到过一件‘新鲜事’——有一位客户问我‘贵公司有没有与代理商合作的合同书?’。”Philippe回忆说:“当时我愣了。我说‘没有么?’,并非常纳闷——在中国做生意,难道不是按合同办事么?” 秘笈3:追求自然式发展 目前,专注于血凝领域的思塔高,在全球的业务量已超过10亿欧元。“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前三位。至于是第二还是第三,现在还是未知数。因为中国政府尚未公布新的官方统计数据。”Philippe表示。 正如Philippe所强调的,思塔高只专注于血栓与止血领域,它们不太关注短期利润,追求的始终是企业的自然式发展。所以,不只是在中国,思塔高在全球都不主张给业务部门很大的绩效指标压力,也不会因此而随便解雇员工。“因为思塔高认为,人力资源是公司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我们需要依靠他们来实现稳定且长远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会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公司出色的财务数据报表。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地发展。”Philippe说。 秘笈4:终身工作 据Philippe介绍,思塔高在中国的员工总数约有170名,除了在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每天都在区域上拜访客户。 “在公司人力资源团队中,我们也只有三名成员,一位总监和两位助理。”Philippe表示,目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包括人事管理、薪酬绩效、培训发展、职业规划等常规领域。 以职业规划为例,思塔高认为,只要员工没有犯大的错误,他们可以在这里终身工作,并可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我有一个法国朋友,他在思塔高已工作了32年,上周也来到了中国。所以,这种抉择变化完全取决于员工自己。”Philippe说。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总经理。”在Philippe看来,中国的员工大多以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当上总经理,“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吃惊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思塔高,公司会明确对员工阐明,每一位员工都会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但不应该讲究“面子”,简单地述求于职务头衔上的晋升。“他们也不需要以辞职之名来威胁。假如有员工这么做了,我会幽默地对他说‘我办公室的门是开着的,你可以离开了。’” “他们本可以在公司终身工作下去的——因为在思塔高,有超过70%的员工都已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合同。”Philippe说,“这样,无论团队、业务改变,工作地点调整,或者承担更多的职责,或是内部调动,他们都可以接触到一个新的环境,以拓展其才能。” Philippe表示,退一步来讲,即使经过每年的年度绩效评估(EAP)发现,5年或10年之后的他,能力已有了很大提升,而公司暂时无法提供相对应的岗位,思塔高也会推荐他到别的优秀企业去发展,并欢迎他的“二进宫”。 秘笈5:年度绩效评估 在思塔高,对员工和他们的上级来说,每年的年度绩效评估都是一次绝佳的讨论机会。他们会共同回顾过去的一年工作,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工作预期以及技能提升度等,并且为来年制定新的工作目标。 Philippe介绍,思塔高的年度绩效评估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公司将评估的等级分为有待提高、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对每位员工进行评估和审定;然后,根据员工和上级最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完成度,施行不同额度的年度奖金激励,20%~100%不等;最后,再次确认相关工作职责,调整每个员工新的工作任务。期间,员工与其上级进行的年度绩效评估,被思塔高视为一项每年正式的例行活动,讨论内容既含有书面补充的,也有上司与员工之间相互承诺的内容。 “中期评估(即指在年度绩效评估后的6个月,比如6月或7月)也可以被列入计划。它的作用是调整或者重新定义年度工作任务,如果最初目标有变化的话。”Philippe说。 秘笈6:个人发展方案 年度绩效评估的另一种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讨论职业发展和培训目标的机会,同时也是在思塔高和员工之间建立一个“双赢”关系的好时机。“所以,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方案,可以在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中,促进员工的成就感并使员工能够更高效、更卓越地投入工作。”Philippe表示。 一般地,思塔高在每年的1月份首先完成对总监级员工的考评,接着是经理级员工,至2月底全部评估完毕。期间,对照上年的工作目标和来年的年度任务,调整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当员工来问我‘明年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时,我会反问他们一句:你对公司的年度目标和个人发展方案了解多少。”Philippe常常这样鼓励员工去自我发展与探索。 当然,在制定个人发展方案时,思塔高也会询问员工:是想更多的提升能力,还是想获得更高的薪金。“如果员工想在3~4年晋升为经理,那么,公司会结合年度绩效评估结果,为他定制匹配的职业发展方案。”Philippe说。 秘笈7:培训指引 思塔高发现,在员工职业发展与团队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能、销售技能等不同的培训与发展需求被反复提出,为此,思塔高建立了较完善的员工培训系统,包括内部培训、外方提供的培训。 Philippe介绍,员工主动提出多种发展需求,是思塔高培训内容多样化的直接原因。这些训练课程包括:技能性的、科学研究性的、沟通技能、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个人发展以及语言培训,等等。培训实施时,员工可以根据他们所处的整个职业生涯阶段选择不同的培训课程。 “有些课程是在职位转换后必须要求的,因为可以帮助员工获得或者提升相关技能。”Philippe说,“与总部相比,中国分公司像是一个‘直辖市’,培训也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以对一名新员工的支持为例,思塔高所有的市场/销售文件,无论销售代表、客户技术支持或者产品经理,只要一到岗,就遵循一套完整的培训途径指引。比如: ·“产品”知识、血凝的科学及医学知识 ·在培训中心交替进行的多种必备课程 ·访问公司的各个基地 ·跟随领域内有经验的同事一起工作 ·客户联络,加深对“顾客”需求和问题的理解 “出于对提高品质的持续专注,思塔高还监控着自身培训课程的有效力,并且在每一轮培训的最后,总能得到员工民意调查的满意结果。”Philippe说,“确实,这项在培训方面的重要投资,也展现了我们立足于人的长期发展的决心,将会提高员工的个人及集体技能,并使整个组织受益。 ” 秘笈8:员工面谈与关怀 在思塔高,人力资源部还有一个年度重要目标,就是去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这也就是为什么员工每年都可能会要求直接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或者间接地通过中间人——他们的老板,来进行一场个人发展面谈的原因。 Philippe发现,在中国企业中,不少经理人面对下属提出的诸多问题时,常常选择退避三舍,或是“兜圈子”的做法,绕过去不作深度讨论。而实际上,这些经理人、领导们本应该成为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导师。 “再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墨西哥军队。”Philippe举例说。一个军队就是一个团体,从上尉到将军,不同的职位对应着不同的职责。墨西哥军队曾经屡战屡败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军队里全是将军。“所以,这不是头衔问题,而是职责问题。”Philippe说。对于中国员工的惯性思维,比如3年后要成为高级员工,5年后成为主管,7年后成为经理等,“这种思路也是值得商榷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坚守自己的职责岗位,拓展优化自己的职业职能。” 因此,每当有员工就“加官进爵”的事哭着来找Philippe时,他都会如此和他们深入沟通,引导其职业发展。“而每当有价值的员工离职时,我也会非常遗憾,因为这说明我们的人本关怀还有缺陷,还需要继续完善。”Philippe说。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www.trainingmag.com.cn/Article/Articledetail/414494726299.aspx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4&Itemid=104&lang=en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