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Asia Employment

陈彤加盟小米 互联网人跳槽该选哪个“坑”

141509469186314151602490

 

陈彤加盟小米 互联网人跳槽该选哪个“坑”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此番陈彤加盟小米,得益于小米八位创始人之一的王川,“是他(王川)把我带进互联网殿堂,1997年年初带我拨号上了网,打开的第一个网站就是四通利方(新浪前身)。”陈彤称,“现在他叫我回来也义不容辞。”因为这份感谢,在新浪工作17年的陈彤成了小米的一员。 跳槽在如今这个自由程度越来越高的人才市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不过比起传统行业,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跳槽频率实在高得有些引人注目。   互联网行业高跳槽率原因分析 近两年,门户高层离职并不少见。仅仅在总编辑这个职位上,网易在三年里有两任总编辑离职,刘春去年也从搜狐离职。 猎聘网2014年9月发布的《2014互联网人才大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互联网行业人员的跳槽频率比传统行业高了整整1倍。《第一财经周刊》前不久针对互联网行业高跳槽率进行了原因分析: 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需要有经验的公司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是200多万,而实际从业者不到70万。根据淘宝大学的统计数据,中国电商人才的缺口达到400多万。“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几年呈几何增长。”魏方翌说。 从雇主角度说,高校毕业生和传统行业过来的人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过渡,想要招到能马上上手满足业务需求的人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其他互联网公司争取有经验的公司人,结果就是行业人才价格的不断上涨。为了填补人才缺口,公司不得不以市场价格来支付薪资。“但其实,这种人才价格与公司人对企业所做的贡献相比是虚高的。”魏方翌说。 融资成功的创业公司成为新的吸引力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就超过20家。这些公司在拿到大额融资后,会将一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端人才的招募上,并且给出的价格往往比原来的大公司高出10%至30%,有些甚至还附加期权。 “最近一两年,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人员流向了创业公司。现在这种人员流向创业公司已经和跳槽去大公司一起,成为了我们人员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而且我们判断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甚至会越来越明显。”腾讯深圳总部人力资源总监陈双华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工作内容可复制性强,公司人跳槽后可立刻上手 互联网行业跳槽率高的一大原因在于,这个行业里很多岗位所做的工作基本一致,不会因为公司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对于公司人来说,他们不需要花太长时间去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更容易过渡到新工作中。 “而且互联网公司一般都以年轻人为主,所以人际关系并不复杂。这使得互联网行业的公司人跳槽基本上没有成本,也是造成行业高跳槽率的原因之一。”魏方翌说。 跳槽需谨慎 小心跳到无底深“坑” 高跳槽率并不代表跳槽无风险,但如陈彤这般具有一定资历和行业影响力的人来说,无论何时跳槽,遇到心仪机会的可能性都不会太小。但对于行业从业经验尚浅的人来说,频繁跳槽并不一定能实现薪水飙升、经历飙涨的预期。

罗迈国际针对2012年人才市场情况发布的《中国人才流动调查报告》显示:处于31岁至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的换工作比例大幅度高于其他各组人群,46%的跳槽率高出平均值近14个百分点。26岁至30岁的人群一般已有3年至5年的工作经验,跳槽条件已初步成熟,也达到25%的跳槽率。而41岁至50岁人群及21岁至25岁的职场新人离职跳槽比例都属于中游,但原因却相差甚远,一个是事业进入稳定期,一个是事业才刚刚开始,跳槽条件太不成熟。超过50岁的人群,受个人稳定工作及市场需求双方面影响,跳槽机会比较稀少,仅为1%左右。

很显然,今年47岁的陈彤属于“视野进入稳定期”的跳槽人群,至于新浪之前给陈彤多少薪水都已经随着陈彤离职成了过往云烟,而雷军给出的10美金才是令人称羡的大手笔。对于想要追随陈彤职业成长路径的职场小鲜肉们,一财小编想要提醒大家三件事,跳槽时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千万别从一个浅“坑”跳到一个无底深“坑”。 不能只看薪水,更要注重职业规划 薪水有大幅度提升是不少互联网人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公司人跳槽的唯一原因。 判断是否应该离开原公司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你的工作还有挑战吗?你所在的领域发展前景如何?公司的业务发展与你个人规划是否一致?你是否还有晋升的可能?—要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你在跳槽前得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而薪资只是其中考量的一部分。 从雇主角度来说,它们也更愿意看到自己招募的员工对职业有想法有计划。“我们喜欢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的员工,他能够同时对个人成长和公司成长提供助力。这一类人职业选择会比较慎重,不会因为短期利益放弃规划,在频繁跳槽上面会有所节制。他们明确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提升,只有在公司用人无法匹配上的时候才会选择跳槽。”韩旭婷说。 有一些跳槽理由会成为阻碍 每个互联网公司人选择跳槽的理由都不同,但有一些跳槽理由是HR在招聘时不希望听到的。 韩旭婷说,腾讯公司在招聘跳槽员工的时候会着重考察几点。首先是员工的人品和价值观。很多候选人专业能力好,但他不能体现和公司一致的价值观,对于这类员工,腾讯在招聘时不会考虑。第二是根据跳槽员工离开过往雇主的原因,来判断他需要怎样的平台。如果他是没法跟同事上级和谐相处,或犯了公司原则性的制度问题,又或者对现实中的困难抱怨诸多,这类员工HR在录用时会比较慎重。员工在职业过程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成长,而不是找客观环境的问题。 为融入新企业文化做准备 不同的互联网公司之间,文化和环境有巨大的差异。魏方翌介绍,互联网公司的文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Google、腾讯这类公司,它们在人才保留、公司福利等体系比较成熟,能给员工更多的安全感。另一类是以华为和很多创业公司为代表,崇尚务实精神,更注重效率和结果。跳槽的公司人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适应不同公司文化的准备,跳槽之后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心理落差,无法适应新的工作。 从百度跳槽到新浪的贺力就曾经因为文化差异一度无法适应新环境。“媒体类公司跟互联网技术公司属性差别很大。百度是产品创新驱动的,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但新浪就无法实现这么快的迭代速度。”经过了两个月的调整和努力,他才终于让自己适应了新公司的文化,“新浪的曝光量大,媒体属性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公司人需要快速去适应。”   互联网人跳槽锦囊 如果你坚持看到了这里,小编真的要为你的支持深深的感动了,不给大家送点跳槽妙招真要枉负大家的支持了。来,跳槽锦囊献上: 节后跳槽“朋友圈”招聘针对性更强 微信朋友圈真的是个好东西,不少招聘单位人力资源主管不愿广撒网,而是希望通过业内朋友能介绍到相对靠谱的人才。 以一条化妆品公司招聘销售人员的微信为例,招聘内容与常规渠道的内容没有差别,分别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薪酬福利以及招聘条件,发布在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现有销售人员员工的微信朋友圈上。 转发这条公司招聘信息的该公司员工小陈告诉记者,她觉得这样招人效率比较高,微信群、朋友圈大多是熟人或者同一圈内朋友组成的,招来的人也是朋友间推荐的,人品、能力也是有口碑的,相对比较可靠,也容易在短时间找到合适的人。 互联网热门城市依然是北上广 忘掉那些“逃离北上广”的胡言乱语吧,想要从事互联网行业,除了北上广还能有更好的去处吗?(国外不算) 尽管现在新一线城市已经成为很多大公司下一步发展的首选,越来越多的公司人也从一线城市往新一线城市流动,但在互联网行业,情况有些不同。 由于一线城市拥有更丰富的高校资源,很多互联网公司为了快速吸收人才,还是选择待在这里,这给在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人带来了更多的跳槽和发展机会,也让更多人愿意涌入一线城市。“我们也曾经试着帮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南京等城市招人,但发现非常难。所以很多公司是不得不设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不然它们根本招不到人。”万宝瑞华管理合伙人王辉说。 根据猎聘网的统计,绝大部份跳槽的互联网公司人最终都流向了北上广这三个一线城市。其中人才流失率最低的城市是北京,只有7%;人才流失率最高的城市是杭州和深圳,分别为31.4%和24.08%。从这两个城市跳槽出来的人,一部分流向了北京,另一部分则流向了上海或者广州。

本文原载于一财网,阅读原文

第三季度人才需求报告

Jenny Sun, Principle Consultant of RMG Selection, was interviewed by CBN Weekly to analyze the talent demand condition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4 based upon data from the 2013 RMG Talent Flow Survey. To read the original post, please clickhttp://www.yicai.com/news/2014/07/3989640.html 第三季度人才需求报告 摘要:从全国范围看,大公司在第三季度的招聘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其中北京地区的就业市场最为乐观。 文|CBN记者 胡昱 cbn 对很多公司人来说,或许只有在考虑换工作的时候,才会去关注人才市场的行情,但如果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看,招聘和求职的市场行情其实是一个始终变化的动态存在,很有必要对其保持适度的敏感性。 许多专业的人力咨询机构会定期发布招聘或求职市场的前景预期调查报告,以数据调研为基础对人才市场进行总结和预测,既是给公司的招聘建议,也是给公司人的求职参考。《第一财经周刊》计划在职场栏目推出这样一个新系列,我们将定期采集各大人力资源机构发布的报告,进行深入全面的报告解读,帮助公司人了解求职市场的现实情况,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 《2014年第三季度万宝盛华雇佣前景调查报告》以中国内地的4271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它们在未来三个月内招聘和裁员的意愿。这份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企业第三季度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4%,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净雇佣前景指数。它的计算方法是用某个区域内期望增加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减去期望减少员工数量的雇主比例,可以直观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就业前景是否乐观。 对于公司人来说,这些数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从人力资源角度去理解因为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所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作为职业选择时的参考。 关于第三季度的招聘需求趋势,《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相关的人力资源专家,对这一季度可能产生的就业前景变化做出分析和预判,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A 不同区域的企业招聘需求变化 华南地区企业招聘信心略有减弱 根据万宝盛华集团(中国)的报告,华南区域第三季度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3%,季度间相比下降了2%。万宝盛华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张锦荣表示,这个数据变化值得公司人注意。 华南地区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制造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帽和电子电器产业为主。近几年电子电器产业发展更加迅速,同时,大部分服装鞋帽企业也完成了品牌化,产业结构已经基本调整完毕,因此华南地区的雇佣指数长期都属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张锦荣认为第三季度数据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持续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富士康已经换了五个城市,”张锦荣说,“工厂从东莞搬到郑州,企业的人力成本会下降30%。”另一个原因来自劳动争议引发的社会心理的变化,以裕元鞋厂为代表的企业员工罢工事件使得华南地区的公司招聘信心减弱。 华中及华西区域的招聘需求较为稳定 华中及华西地区近几年完成了包括上下游的全产业转移,当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对于公司来说都很有竞争力,因此这几年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净雇前景佣指数曾一度超过+50%,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当地纷纷建立起设施完善的开发区,企业招聘情况趋于稳定。因此张锦荣认为,尽管该区域公司的招人意愿不如前几年产业转移时那么强烈,但总体情况还比较乐观,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1%。 全国各区域间的招聘需求目前较为乐观 从全国范围来看,第三季度公司的招聘需求仍然较为活跃,与上个季度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张锦荣认为,中国正步入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已在加速发展铁路建设和保障性住房搭建,同时帮助小型企业减税,从而支持趋弱的商业环境。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内部增长的动力仍需增强。 B 不同城市的企业招聘需求变化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众多城市中,北京的公司招聘需求最大,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8%,是五大城市之首。同时,深圳的招募需求较稳定,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6%,与上一季度相比,下滑了3%,与2013年同期相比,雇佣预期保持相对稳定。上海和成都的公司在未来三个月预计也将稳步增长企业的员工数量。 北京的雇佣前景很乐观 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北京企业在第三季度的招聘需求预计呈现出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强态势。与2014年第二季度相比,净雇佣前景指数上升了2%;与2013年第三季度相比,上升了3%。 张锦荣分析,在整体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北京人才市场的这种变化主要还是来自于政策变化带来的信心:一方面与河北的经济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地铁、公路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入,这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北京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是北京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北京将加快尖端产业的体系建设。”张锦荣说,“传统产业的创新转型、新兴产业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促成北京就业市场乐观的原因。” 成都公司人的跳槽意愿强烈 与华西区域的情况相对应,整个西南地区近几年完成了包括上下游的全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趋于稳健,成都作为其中的代表,雇佣指数相对较低,企业用人的需求并不像之前那么强烈,因此其第三季度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为+9%。 但另一个发现表明成都的公司人目前已经习惯了这种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根据罗迈国际商务咨询公司发布的《2013中国人才流动调查报告》,从2013年开始,成都希望换工作的人数居高不下,比2012年上升了近 30%,罗迈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孙慧娟认为,在成都举行的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鼓舞成都人换工作的契机,大家都认为各行业在迅速发展,有大量新工作机会。对于这些公司人来说必须注意现在时机的变化,了解到企业招人意愿在下降。换句话说,现在已经不是换工作的好时候了。 企业想要跨城市吸引人才仍有难度 我们曾经做过新一线的职场调查,从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转移也许是未来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但现阶段一线城市仍表现出相当的人才号召力。 根据科锐国际《2014中国人才景气报告·雇员》显示:61%的领导层人员和57%的专业员工仍然希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对一线城市的公司人而言,“职业发展机会”是促使他们留在一线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知名的中外企业总部仍然集中在一线城市,因此留在一线城市对于很多公司人来说意味着更好的职业发展。 一线城市人才对于去二三线城市工作的另一个顾虑是出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家人的安置。 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总监曾诚举例说,科锐曾经为一家500强企业在成都的分公司成功从一线城市寻找到高管,过程中,它们除了向这位高管澄清职业发展机会,还必须帮助他了解成都当地文化、风俗、生活成本、城市发展规划等,并协助这名高管安置家人。 而对于本身就在二三线城市的公司人而言,“接近家人”是他们希望一直留在二三线城市的主要原因。 C 不同行业的企业招聘需求变化 从行业来看,参与万宝盛华集团(中国)调查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制造业、矿业及建筑业、服务业、运输及公用事业(1505.516, -1.84, -0.12%)、批发及零售业等6大行业的公司均不同程度地对2014年第三季度做出较积极的招聘预期。服务行业的招聘需求最高,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5%,与上季度相比,净雇佣前景指数上升了1个百分点,与2013年同期相比保持不变。另外,批发及零售业和制造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均为+14%,运输及公用事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为+11%,而金融、保险及房地产行业、矿业及建筑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8%和+7%。 服务业是第三季度雇佣指数最高的行业 根据万宝盛华集团(中国)的报告,第三季度服务业招聘需求最大,净雇佣前景指数从第二季度的+14%上升到+15%。张锦荣认为,这主要和整体政策变化有关。中国正通过不断推进商业服务业来重组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并提高就业机会,从而使中国经济不过分依赖制造业,因此发展商业服务业,如设计与开发、科研、营销与售后服务等都将被设为未来的重点。 建筑业求职行情不太乐观 第三季度矿业和建筑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下降得最为明显,季度间相比,大幅下降了10%,这主要和房地产业趋冷相关。中国经济近年来非常依赖房地产行业,它对GDP的贡献和社会就业的拉动非常重要,因此如今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直接影响了下游的许多行业。 零售、运输、金融和制造业较第二季度均有下降 零售、运输、金融和制造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都下降了3%。张锦荣认为,这与整体经济形势变差有关,这些行业变动和经济形势趋冷的曲线吻合。同时,他也指出制造业中的高端制造业会提升一些雇佣指数,“高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经济重组与升级的步伐,这将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并为2014年的727万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张锦荣说。 D 最紧缺的三类职位 根据万宝盛华集团(中国)对于2013年人才短缺调查的统计,2013年中国内地最难填补职位的前三位分别是技术人员、销售代表和管理层/高级管理人员,这个趋势在2014年还会持续。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人员和销售代表已连续第二年排名前二。 另外,统计也显示工程师、销售经理等岗位也连续两年排在十大紧缺职位里,万宝盛华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徐玉珊表示:“销售人员助推企业业绩增长,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但销售一直以来都是最难填补的职位之一。另外,此次调查结果也反应了雇主对工程师的供应不足感到压力,面对基建及铁路项目的蓬勃发展,工程师已连续八年成为人才紧缺职位。” 本文原载于一财网,阅读原文请点击: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7/3989640.html

The job market is tough for oversea returnees – Robert on CRI Today

China is view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emerging market around the globe, attracting a lot of Returnee to work here. Partly because of this, the talent market in China has become a heated topic. Robert Parkinson, CEO of RMG Selection, gave his opinions 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se returnees have to face in CRI. With his human resource experiences of more than 10 years, he also gave his suggestions to this group of people.

随着近些年来国外留学的流行,海归就业已经是一个屡见不鲜且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海归的就业目前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罗迈国际的CEO Robert Parkinson 做客CRI,就海归工作市场的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同时针对目前的中国人才市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CRI Today pic Listen to the original radio here: http://english.cri.cn/7146/2014/04/04/2203s820547.htm

LinkedIn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linkedin  

提到LinkedIn(领英)职场精英们可能并不陌生,从2002年底成立到2006年,这个以在线商务社交为主导的网站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就吸引了2000万用户。根据领英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他们的注册用户已遍布200个国家且用户数量高达2.5亿。如果说乔治索罗斯是一条金融界的巨鳄,把LinkedIn 喻为社交职场届的大亨并不为过。不久前我的LinkedIn 邮箱里收到了一封中文版领英的试用邀请,毫无疑问领英最终还是进军中国市场了。在这个拥有14亿人口且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职场精英是领英涉猎的首要目标。但如果精英们因为不了解LinkedIn平台而错过了这场社交盛宴中,岂不是非常遗憾?因此,我想和各界职场人士分享一下如何利用好这个求职和社交利器,我总结出了激活个人LinkedIn平台的十条建议。

          1.明确搜索关键词

  我在工作中经常使用LinkedIn,所以我非常关注其搜索功能。使用LinkedIn搜索无非三个目的。第一,认识被搜索人,直接输入对方姓名添加联系人;第二,公司招聘,搜索职业技能关键词找寻潜在候选人;第三,个人求职,通过搜索公司或职位关键词寻找潜在雇主。除了第一个目的是强调社交功能,其他两个目的都强调了关键词搜索的重要性。想要开发并利用好领英,首先要明确个人搜索关键词。假设一名IT行业的交互设计师要设置LinkedIn,他的简介和工作经历中必须要包含以下关键词,“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易用性测试”,“焦点小组”,“HTML”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关键词,有潜在招聘需求的公司在搜索交互设计师候选人时,该交互设计师必然不会出现在搜索名单上。因此,在设计LinkedIn界面的内容之前一定要先明确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关键词,否则再华丽的界面也不会出现在别人的搜索引擎里。

  2.上传职业头像

  强调头像问题实在是因为我看到了太多账户惨不忍睹的拜访量。每当我搜索候选人时,我发现出现在前几页的人选都有头像,一般信息不全和没有头像的人选会出现在最后一页。从猎头的角度出发,当我寻找候选人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合适的人选推荐给客户,请问我会优先浏览列在最后一页的人选吗?想必大家对答案都心知肚明!此外,对于已经有头像的用户我要强调一点,请认真审视你们的头像是否专业化是否职业化!猎头为相对中高端职位搜寻候选人时,他们是不会对某知名机械制造行业HRBP的生活照感兴趣的,所以请选择一张职业头像。

  3.添加联系方式

  在领英界面上有两处可添加联系方式。第一个是在职业头像下方的联系信息版块,该版块主要是为了已添加的联系人准备的,联系人之间可以相互查看邮箱,工作电话,手机号码,个人博客以及公司网站等信息。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领英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用户可以添加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另外如果你希望LinkedIn可以方便自己的工作,不妨添加上公司邮箱和电话,方便业务上想要联系你的人及时和你沟通。另外一个添加联系方式的版块在LinkedIn个人界面下方的附加信息版块,该版块主要是方便尚未成为联系人的搜索者准备的,当然如果你不希望频频收到被陌生人的电话,就留下一个邮箱地址吧!

  4.巧用网站选择展现个性

  联系方式版块中可以选择添加网站,不过选项中大有文章。如果你想添加公司网站,我并不建议直接选择“公司网站”这一项,因为选择该项之后,别人点击你的联系方式时看到的就是公司网站这四个字,并不是公司的具体名称,这显然不能达到为公司扬名的作用。那用户们该如何选择呢?我推荐大家选择“其他”这一项,当你选择之后,你需要填写未知媒介的具体名称,而这正好符合我们想填写公司名称的目的。在添加公司网址之后,别人进入你的LinkedIn界面之后就会直接看到公司名字,且点击公司名可以直接进入网站。同理,按照这个方式我们也可以将个人博客添加到“其他”选项中,让联系人们进入自己的个性博客阅读一览个人博文风采。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LinkedIn是一个国际平台,如果你是一个HR,不妨发表一些自己的工作的心得,与国外的HR们分享;如果你是一名IT技术工程师,不妨展示一些自己设计的项目,看看与西方设计师之间的不同。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巧用网站选项展现个性。

  5.完整客观的职业概述

  浏览LinkedIn联系人界面时,我经常会看到形形色色的职业概述。有些人会简单地写上一段自我介绍,有些人则展现了自己的工作业绩。每个人想强调的内容当然会有所区别,但是要铭记职业概述是个人LinkedIn界面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这就像是我在面试候选人时,让他们做自我介绍一样,你呈现出来的精彩和别样肯定会吸引浏览者的目光。现在已经有职业概述的用户们可以反复修改自己的总结。其实,有些人可能会提到客观公正的职业概述写起来非常有难度,那为何不请同事或上司帮个小忙呢?请求他们给你一段简短的评价,这时你再整理职业概述就会客观公正得多。

  6.工作经验中勿忘添加个人展示

  在LinkedIn上描述工作经历千万不要像在猎聘网上发简历一样,将项目经历写上七八页。好的工作经历描述都是以按点陈列的方式展现的,并且要将工作职责和成就分开陈列。这样你的LinkedIn简历给搜寻人留在的印象会是清晰简明而不简单!另外这里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LinkedIn的最新秘密武器“添加链接”和“上传文件”。LinkedIn是一个展示个人职业生涯的绝佳舞台,尤其在改版之后,用户可以将媒体采访,文章发表,工作项目等以图片或者链接的方式添加在工作经历中。假如你是一名市场经理,将媒体在中国日报上采访自己的文章链接和截图添加在工作经历中未尝不是一个建立个人品牌的好方式。LinkedIn本来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人脉累计平台,职业发展进程中的精彩一刻不要忘记和联系人们分享。

  7.优化技能认可

  编辑技能认可对于关键词搜索非常重要。首先要明确个人技能,以猎头顾问的职业为例,技能认可会有“高级人才搜寻”,“职业咨询”,“人才管理”,“招聘”,“领导力开发”等等。明确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技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也包括不同国家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技能,语言是大家需要注意的要点。我还曾经看到有50多项技能的猎头顾问,其中和猎头技能没关系的就占了40多个,由此来看,这样的LinkedIn用户对于累计技能认可太不上心了。其他联系人对于用户的技能认可会影响各项技能的排序,所以用户一定在编辑时考虑清楚自己的技能。

  8.添加项目经历获得联合品牌效应

  在我浏览过的大部分LinkedIn用户里,除了某些行业里的项目经理会添加项目经历,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自己的LinkedIn上添加项目。可能大家对于项目的概念不是非常清晰,其实不管哪个行业,都会涉及到项目,只是行业里的术语不同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家公司的市场营销团队一起为公司做了一个营销策划方案,这算不算一个项目呢?大家想一想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稍加修饰作为项目添加上。添加项目的好处在于用户需要指出一起合作的人或者项目经理,此时他们可以很好的为用户带来联合宣传的效果,巧借别人的知名度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

  9.展示荣誉与奖项

  LinkedIn平台很好地诠释了定制化界面,用户可以添加上个人荣誉与获得奖项。如果你在行业里或者了知名奖项,一定不要只顾谦虚而忘记告诉LinkedIn上的联系人。展示个人荣誉会为你带来很多益处,除了让现有联系人对你刮目相看,也会激增潜在的联系人,其中也包括猎头更加频繁的联系。

  10.勿忘自定义公开档案

  最后一点建议是关于LinkedIn界面的自定义问题。有些用户会考虑到个人隐私问题,比如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生日,兴趣,或者教育背景等。这时用户们并不需要删除这些信息,你可以自定义别人可以看到的LinkedIn界面。在编辑档案模式下,点击头像下方的“查看公开档案”,用户会进入自定义公开档案界面,在右手边的版块里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公开的信息。

  中国市场上现有的招聘网站良莠不齐,现在LinkedIn进军中国市场,既为中国招聘网站添加了社交色彩,同时给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带来了新的平台。如果你希望加入这场社交和求职的盛宴,那一定不要错过我的建议。请铭记,完整简明的界面是加入盛宴的门票!

阅读原文请点击链接/Read the original article: http://www.ceconline.com/mycareer/ma/8800070007/01/

Are you ready to perform?

are you ready to perform

HEARING the keyword “performance,” you might think about your favorite drama show, TV series, or key performance index. But our topic today is a different type of performance. Here, what I mean is how you perform in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HR professionals. Having advised you how to prepare for the pre-interviews in the last article, this time I will go through the interview process to give you more practical tips. Hopefully, you will find them useful when you take to the interview “stage.”

First things firs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sues are important in the interview process, not because HR professionals will judge you based on your looks and deportment, of course, but things like eye contact and facial expression reveal a lot about what is on your mind. These are things that many interviewees cannot prepare beforehand. However, they are the key to good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view.

One of the ways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with HR professionals is to maintain regular eye contact. Imagine if you were to gaze dreamily outside the window or stare intensely at the interviewer as if he were your enemy – wouldn’t it give the interview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you? Fleeting eye contact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viewee is not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conversation. But persistent staring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viewee might be over-aggressive. While I have heard of Steve Jobs’ classic method of looking intently at prospective employees,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idea for expat interviewees to adopt this method. A good suggestion is to look at someone “between the ears” and maintain consistent but not constant eye contact.

The second point is about building rapport,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arties. To start the process of rapport building, smiling matters, characteristics matter, body language matters, and so on. Every interviewer welcomes a friendly smile, especially during a long interview. If you were to talk without any emotional responses for an hour, wouldn’t you wish the tedious conversation to be over and done with as soon Imagine if you were to gaze dreamily outside the window or stare intensely at the interviewer as if he were your enemy – wouldn’t it give the interview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you? Fleeting eye contact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viewee is not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conversation. But persistent staring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viewee might be over-aggressive. While I have heard of Steve Jobs’ classic method of looking intently at prospective employees,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idea for expat interviewees to adopt this method. A good suggestion is to look at someone “between the ears” and maintain consistent but not constant eye contact. The second point is about building rapport,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arties. To start the process of rapport building, smiling matters, characteristics matter, body language matters, and so on. Every interviewer welcomes a friendly smile, especially during a long interview. If you were to talk without any emotional responses for an hour, wouldn’t you wish the tedious conversation to be over and done with as soon as possible? If you are serious throughout your interview, you will not build a smooth and comfortable interview environment. Additionally, people who copy the body language of others tend to buil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m. This principle is called mirror and matching and it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 As you find yourself sitting in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HR professional, your unconscious mind might send you signals that you like this interviewer. So, if you want to build a good rapport, why not try to mirror and match the interviewer’s body language.

Another point I would like to make is about verbal language. Language really matters on both sides. A classic scenario would be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going to an interview with a Chinese HR manager whose English is not that good. If this happens to be you, I suggest you do not laugh it off. Spotting a potential weakness in a Chinese HR professional, some foreign interviewees might be tempted to use it against them and talk quite aggressively. However, will “attacking” the language problems facilitate the interview process? Here, I would like to remind every expat interviewee that you are the one who is being interviewed. If you hope to find the best opportunity in the job market, you will have to present yourself in a positive and polite way. In this regard, slowing down the speed of your speech, pausing appropriately, speaking in the right tone, and giving specific and clear answers might help both you and the interviewer avoid a potentially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dditionally,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e interviewee help the interviewer with the conversation. When someone is nervous during the interview process, the result normally turns out to be negative. Therefore, helping the interviewer dispel any nerves will do the interviewee a favor at the same time.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 cold interviewer? You talk with him or her quite actively, but he or she seldom gives you any responses or affirmative feedback. In this case, the last tip for expat interviewees would be not to be put off by the HR person’s apparent distance. Not every HR professional is trained to be active and talkative. Actually, a stand-offish manner is often a technical skill used by some senior HR professionals. If the expat interviewee is going through the interview process quite smoothly, the interviewer has to challenge him or her to see his or her reaction. By analyzing verbal responses and changes in facial expressions, the HR personnel can get a full image of your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at work.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