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China Consulting Firms

Global Banks Hiring Staff in China – RMG CEO 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While global giants cut back on staffing around the world, some are mov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services aimed at a burgeoning middle class.

Banks are shedding staff around the world to cut costs this year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mainland, where several European lenders are hiring to support the expansion of their networks.

Three European banks – Britain’s HSBC and Standard Chartered, and Germany’s Deutsche Bank – are hiring people for various functions on the mainland, according to headhunting sources.

Elsewhere in the sector hundreds of positions have been cut at international banks including Deutsche Bank and Credit Suisse in Hong Kong. Most cuts have come in the investment banking areas rather than the retail and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s, as they seek to generate more cash from traditional services such as lending and deposits.

But on the mainland banks such as HSBC are continuing to build their branch networks and are adding to their headcounts according to a headhunter familiar with HSBC’s hiring plan on the mainland.

Robert Grandy, a managing director specialising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t recruitment firm Korn/Ferry, said the expansion was likely to continue in the medium term.

“Most of the firms seem to be committed to the market in China,” he said.

However, the hiring was selective, said Robert Parkinson, chief executive of RM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sulting in Beijing. “You might have banks letting support staff, IT and accounting people go, but they are still hiring (in other areas). “

According to Grandy, new hires were in areas such as transaction banking, trade finance, and cash management.

Cherol Cheuk, general manager of the Shanghai office of recruitment consulting company Hudson’s, said although foreign banks were hiring, they had become more cautious and were focused on hires that could generate more cash flow.

“Banks are tending to hire more local people to fill spaces as sales staff and relationship managers who can bring in more local customers,” she said.

Meanwhile, the growing wealth of mainlanders also has created room for foreign banks to grow private banking business, Parkinson said.

According to a survey by the Hurun Report and GroupM Knowledge, there were 1.02 million millionaires in the mainland in July, 6.3 per cent up on the previous year.

Parkinson said foreign banks needed to recruit staff skilled in asset and fund management. “They need people who have expertise in getting money out of China,” he said.

Read the whole articlel: http://www.scmp.com/business/banking-finance/article/1061120/global-banks-hiring-staff-china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scmp_oct_rp_.jpg

It is not so Complicated for Office Social Network – RMG CEO on The Week

社交网络是个魔盒,如果你不能控制它,就会被它左右。如果你能控制好,它就是你的得力助手。

有一阵子管理层嚷着要屏蔽QQ、MSN 之类的通讯工具,引起了中方员工不小的骚动,但最后也没见行动。”Wendy 在一家大型韩资公司工作从事公共事务工作两年有余,平日对内对外沟通工作靠QQ、MSN、电邮等工具完成。而她与周围韩国员工、高管沟通则是口头或书面汇报。

Wendy 告诉《东方壹周》the week,她唯一能获知公司内部的渠道,就是公司内部网站,但网站也只是单向告诉员工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会设沟通系统软件。而跨部门协同合作这种事儿,员工都是最后一刻才知道,“双方领导都是直接碰头开会,然后开展合作、邮件跟进等,和中资、欧美公司完全不同。”Wendy 意味深长说了一句:“所以啊,企业发展的慢,还是有原因的。”

Wendy 的碎碎念确实有道理,在一个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日,流畅的沟通机制正成为企业日常运转中的重要轴承,无论是员工、管理层、客户、外部协同人员都无法独善其身。那些更有进取意识的大公司们,也正将社交网络视为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既是为了员工也是为生意。

Yammer 模式

曲晓东在两年前还是IT 咨询界有口皆碑的人物,因为看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他辞去咨询公司高管一职,并将企业内部社交视为他创业的方向。

这个方向在美国已有了原型——Yammer,一家致力于企业内部的社交平台,通过与企业邮箱进行整合设计成微博系统,既能减少管理、注册和验证企业员工的成本,又能合理地验证企业员工身份。这家公司在创业期间共融资1.42 亿美元,并于今年6 月以12 亿美元作价被微软收购,这引起了美国大公司们对内部社交网络的重视。

“现在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把沟通变得更顺畅了,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几乎成为刚需。”曲晓东告诉《东方壹周》the week,中国自发展企业信息化以来,设计的系统软件都是从企业业务角度出发。比如ERP、办公OA、CRM 系统软件平台,都是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分工、协作、流程、绩效等,方便管理人员操作。

“这种软件优点,是针对企业自身的需求去设计功能模块,有针对性。但缺点是复杂、成本高。但现在不同了,软件都是从用户体验去设计,追求透明、流畅、便捷与实用性。”曲晓东所在的团队设计的软件应用正是Yammer 模式,正紧张地在多个企业中部署内测。

但企业内部社交网络要让企业接受,还得分行业。曲晓东谈到,如服务业、媒体业、IT 互联网业、设计业等创意型行业就比较容易接受。但传统制造业接受动力就不强,他们有自己一套沟通逻辑。

内部社交有必要

对于有着上万员工的阿里巴巴集团来说,内部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系统,现在集团内主流沟通平台仍是BBS,这未免有些老土?“阿里的内网承担起的是内部工作职能以及内部员工交流这两个模块。我们在尝试除了BBS以外,用SNS 让内部沟通更符合当下员工交流习惯。”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吴耀华向《东方壹周》the week 谈到。

但有些公司有了实际行动。近期金蝶软件将此前的金蝶微博重新整合成“云之家”社交平台,并对外接入了数家第三方企业应用软件。这种结构就好像众所周知的“开放平台”,只不过金蝶社交网络平台只对接企业级市场,而Facebook 则是面向更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

企业内部微博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从经验看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流动工作场景下的信息反馈;二是解决碎片时间下的工作进展;最后是对企业文化起到促进作用。”金蝶集团互联网产品事业部市场运营部总经理邓佳儒所说的企业文化,在外部微博上非常普遍。

你一定见过很多人在公开微博上吐槽或抱怨公司的各种问题,有时候情绪化的员工会公开@公司某高管给自己穿小鞋的事儿,甚至裁员这种事儿也会被员工率先爆料。但对企业来说,这种负面“知名度”简直是企业品牌的灾难。“这种事是可以降低或避免的,根源就是及时地沟通与交流。领导层应做好心理准备。”邓儒佳说道。

《东方壹周》the week 了解到,现在包括北森网络推出的Tita、梅花网推出的明道都同属于Yammer 模式,如同其他应用一样,在手机端、平板电脑端推出了IOS、Android 版本。而Yammer 也宣布推出将IM软件。

据了解,率先接入“云之家”社交平台的包括办公文档类、云存储类、工作日志类、信息反馈类工具软件。

“现在企业级办公软件,已经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形成必然转型趋势。”金山WPS 软件总监刘昌伟向《东方壹周》theweek 谈到,企业办公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公司人应用的办公软件、流程管理软件等都将变“轻”。这种轻,是一种观念也是从用户体验出发的易用性与实用性。

“企业社交网络系统的功能主打是沟通,它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特质、舆情、企业制度建设、活动发布与管理、增强员工互动等。这个系统与办公OA 系统、EPR、CRM系统都是互补关系,谁也不能替代谁。”刘昌伟说道。

看吧,移动办公时代已经来了,那些还固步自封到要屏蔽IM 的大公司们,还是换个角度看职场吧。

Q&A

Q=《东方壹周》the week A= 罗迈国际商务咨询公司CEO Robert Parkinson

Q 目前大公司在启用企业内部社交网络程度如何?

A 要量化目前有多少家公司使用内部的社交网络是很困难的,但从许多公共途径(新闻、报纸、网络)可以看到许多软件公司已感觉到机会,并不断推出不同的网络系统。比如全球知名的DELL 公司,正使用一个叫作Salesforce’s Chatter 的工具形成他们自己的企业内部社交网络,这使他们的员工可以关注各自的经理,增加团队内部的交流。包括 CEO Michael 就是这个网络的活跃分子。在中国,大型超市-华润万家、一些大型的电厂和快餐连锁店也在使用。

Q 企业内部社交网络的优势和风险在哪儿?

A 优势在于,一来它能提升企业的聪明才智。员工的建议和想法可以公开发布;二来,提高公司凝聚力。完善安全的内部社交网络为员工提供一个放松和交际的环境,已被证明可以提供整体凝聚力;同时,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满足员工。员工大部分支持实施内部社交网络,可以互通有无,虽然有些“潜水族”不喜欢发言,通常只是在观看,但偶然发发牢骚或者投诉也会发生。

一站式的通信模式,提高了部门会议和相互协作的效率。要知道,云办公时代,沟通变得无处不在,没有地域限制。而且快速高效,以保持你的团队高效准确地连接,哪怕最后一分钟有变化也能够及时传达,无论什么样的公司规模。

而风险也非常显著。首先是身份管理。当一个公司拥有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或有若干附属公司的时候,常规管理的概括和员工身份的统计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其次是技术挑战。不是所有使用内部社交网络的公司都是专业技术型公司,所以建立和维护需要选择外包服务,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成本迅速增加;

当然还有安全和监控。在内部社交网络,员工可以广泛讨论,对于公司部希望公开发布的事宜,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确保网络一贯的安全、可靠。此外,一些监测和员工培训也是有必要建立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除了防患于未然,企业仍须具备调控不稳定因素的能力。

不可避免的,还有生产力损耗。对内部社交网络一贯很现实的问题是,一定程度上这些网络会降低员工的生产力,如果员工所有时间都花在整个办公室同事闲聊上,他们是不太可能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www.theweek.cn/news/201208/27/20120827155200399994_1.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mages/rmg%20news_tw_sep_rp_1.jpg

Top Ten Stressful Jobs in China – RMG CEO on Occupation

猎头盘点十大高压职业

          日前中信证券传出:一位负责法务的员工因脑溢血不治去世,年仅34岁。(来源:新闻晨报)职场精英英年早逝使人不禁联想到近来在媒体上频频爆出的过劳死新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高压工作下走向了亚健康,更甚者则是使人扼腕的死亡。职场人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疲力尽,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为“过劳死”埋下伏笔。

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流行率记载;而“过劳死”一词是近15年来才被医学界正式命名。“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而近年来在中国,“过劳死”已经威胁到一线职工并向白领阶层蔓延。事实上,过劳死在我们身边也越来越多。据统计,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过劳死频发的职业也有迹可循,这些高压职业中日复一日的紧绷生活摧毁了他们的健康,使职场人疲于应对。罗迈国际咨询为您总结了十大高压职业,你的职业在其中么?

1.公司高管:

他们不仅要为一整个企业的运营负责,而且在股东和董事会的命令下工作,必须保持利润。这份工作必须懂得足够多的商业知识,并且了解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此外,他们还得做出各种决策,雇佣谁,炒了谁,在哪里开张,在哪里关张。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企业高管们日子还好过些,一旦遇到的经济危机,他们就得为企业各项的指标衰退而买单。事实上,他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2005年网易公司沉痛对外宣布公司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于9月18日辞世。根据网易在纳斯达克的资料显示,孙德棣死时年仅37岁。此外还有同仁堂少掌门张生瑜 ,38岁突发心脏病逝世; 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52岁心脏病突发;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54岁,跑步机上突发心梗辞世。名单上的每一位,都是成功的社会精英,拥有无可限量的美好前景,但都因为劳累,绷断了生命之弦,在人生的黄金年华便早早逝去,不由人不扼腕长叹。

2.财务/会计:

面对的工作事无巨细,包括报销、票据截止的汇总,以及账务盘点、做报表、制定财务规划等,劳动强度大且要求严苛,一丁点儿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财务人员面对的都是数字、报表,本来就容易造成心理饱和、疲惫。另外,涉及到资金流动,财务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压力也很大。

2011年4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一名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这名员工为交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刚入职,在审计一组工作。她曾患病毒性感冒,但由于工作较忙,并没有好好休息,等持续高烧时才去医院就诊,最终诱发急性脑膜炎,不幸去世。

3.销售人员:

不稳定的工资,结果的巨大压力,以及冗长的工作时间都使其成为一个高压的职业。业绩考评加剧了竞争,对客户和人脉也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应酬多,对身体也是不小的压力。

2010年9月上海市一企业销售部经理38岁的刘先生突然胸腔剧烈绞痛,被紧急送进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但是经过一个小时的抢救,依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据了解,刘先生是销售部的一个片区业务主管,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并被提拔为副经理。由于肩上的担子重了,加班赶任务几乎天天都有,没有黄金周、没有双休日,生活完全紊乱,随时处于焦虑与疲惫之中,不胜酒力的他还要经常应酬。在3天3夜的紧急加班后,刘先生心脏猝死。

4.理财顾问:

一般从业半年到1年的基金/保险顾问,可能因人脉耗尽面临淘汰。从业3年以上的人员则面临升职压力。因为要想晋升,就要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最后是来自大客户的压力,他们会对理财顾问的服务进行评估。因此他们需要为别人的财务负责,而他们对市场无能为力。当顾客赔钱时,他们会感到愧疚,可能经常会有人对他们大呼小叫。

5.建筑师:

建筑设计师在旁人看或许是种浪漫职业,实质压力大,工作繁重,不容差错,是个严肃职业。建筑设计师职责包含很广:建筑造型,内部功能分区,建筑材料,色彩,结构,协调水暖电,建筑周边的空间安排,景观设置。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不断的更新进步。而在每一个项目之中,都需要付出无数心血,熬夜加班在所难免。

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工作室主任的王兵先生于2011年6月23日清晨因病去世,享年47岁。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从2000年到北京奥运会举行,他曾在北京成功的申办和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实一直在巨大的压力下苦苦支撑,奥运开幕的当天他就住进了医院,最终早早离开了人世。

 6.医务人员:

医生可能被要求在非常不方便的时候工作,很多手术要数小时才能完成。手术要求极度的精确和对细节的关注,还要快速做出可能关乎病人生死的决定。而且,提高的医疗差错的保险成本也是很多医生压力大的原因之一。医患关系紧张,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问题。另外,医生的工作时间很紧张。如果做到了主治医师,不仅要管多个床位、还要上门诊、急诊,有的还要担任科研、教学方面的任务;获得课题、晋升职称等都是压力的来源。

2010年12月24日,台大医院证实精神内科主治医生陈至全日前被发现卧倒家中,疑似过劳死,引起了网友的争相关注。早在10月底,台大医院也曾传出医生曾胜弘晕倒在办公室走廊,甚至一度停止心跳的消息,这些不禁让人质疑,医生这个曾令人羡慕不已的高薪职业,何时变成了令人同情的高危险人群。台大医院相继爆出医生疑似过劳的新闻,让众人看到这个职业光鲜背后的无奈,有台媒爆料,医生早上7点就得参加科里的 “晨会”,9点开始看诊,名医可能要看到晚上都看不完,而外科医生则常常是要彻夜开刀,疲惫不堪。

7.人力资源主管:

人力资源部要做所有员工的绩效评估、奖金分配、调薪计划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对于员工激励以及培养员工工作热情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对脑力以及体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人力资源主管身负招聘任务以及人事权,也容易带来人际关系上的紧张,对于沟通能力要求颇高。在公司裁人时,或是员工流失的情况中,则会夹在老板和员工之间,左右为难。

8. IT程序员:

一方面,程序员的工作强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程序员的生活普遍没有规律,特别是在关键的开发期间,每人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2点,有的甚至吃住在工作室。如此,一段有限的时间方能完成整个项目。

另一方面,软件开发中所用到的技术,大多更新换代非常频繁。这么快的更新速度,要求程序员必须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多程序员在30岁以后将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有面临淘汰。何况IT行业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无疑将加速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因此,IT程序员除了工作上的加班时间,还必须拿出许多精力私下充电学习。

“百度地图”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在上岗仅有四个月后,因心脏衰竭而亡。据其生前发表的微博发现,死者工作繁忙,曾48小时不休不眠,一众网友直指其是“过劳死”。此外,还有一度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华为员工过劳死事件,足见IT行业在高压力的职业中首当其冲。

9.记者/编辑:

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记者这行业也在剥掉“神秘的面纱”。在国际上,记者甚至已经被列入了高危险行业。另外,新闻求新求快,高强度工作同时考验记者及编辑的脑力与体力。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更是时时让新闻从业者绷紧了神经。

此外记者也是在前线工作的人群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必须经常进入边远的、危险的地方。许多人可能会一天工作24个小时,当新闻来的时候,摄影记者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发并且做好长时间战斗的准备。

原《时尚》资深编辑、媒体知名人士原小娟就因胃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据悉从2005年年底她开始承担大量工作,她在博客里也写到“工作量基本是一个普通编辑的三倍,这还不包括辅导新编辑做稿子,一半的时间厚厚一本杂志有三分之一的稿子都是我一个人做的”。而她将自己的病因归结为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极不规律、精神压力太大。无疑是新闻从业者高压工作的真实写照。

10.行政人员:

行政工作事无巨细,考核评比烦不胜扰,又对协调和工作能力要求高。常常在老板既要节约成本又要做出好效果的要求下,绞尽脑汁做方案。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必须高效完成各方面的琐碎工作。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各个方面都必须照顾到。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在其他领域有优秀的表现,而且每天还要做出很多关乎公司和职员未来的决定,压力非常之大。

一串串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以及令人悲痛的逝者,都不断提醒着职场人警惕亚健康和过劳死。有专家指出: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一门智慧,并且是伴随人一生的长期工程。悲剧的发生不只因为难以承受的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负荷,更重要的是人们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这种“前三十年用身体换金钱,后三十年用金钱买健康”的观念实为祸及自身的导火索,最终导致陷入病痛的折磨。而在被透支的生命面前,成就和金钱都显得苍白无力。往往在健康受损之时,人们才会反思身体是本钱。关怀自己,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

无论做怎样的工作,职场压力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面对hold不住的高压职业,试着调节自身,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工作不是生活的唯一追求,更不应成为生命的负累。无论付出多少努力,追根究底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对于职场人而言,平衡压力,更要平衡内心,“压力山大”,也别奴役自己的幸福生活。

Read the whole article: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zhye/zhye201208/zhye20120843.html

Read the magazine: https://www.rmgselectio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8&Itemid=104&lang=en

Born to Win – Episodes 124 – RMG Manager on Hubei ETV

Watch RMG on TV: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1NDEzMzg4.html  

"Naked" Resignation on the Rise in China – RMG CEO on CRI China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workers in China are quitting their jobs before finding new ones. It’s yet another indication that the attitudes of young employees are changing. Some are less likely to be attracted to jobs offering high salaries and more likely to accept positions that provide more equality in the job market and greater job satisfaction.

Listen to RMG: http://english.cri.cn/8706/2012/04/20/2661s694399.htm

Archives